北京即将迎来一家备受瞩目的上市公司。
近日,从投资界了解到,北京屹唐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科创板IPO注册已经正式通过,计划募集资金达到30亿元。这一举动被视为A股IPO市场的风向标。
屹唐半导体的背后,是北京国资旗下的亦庄国投。九年前,正是在亦庄国投的支持下,半导体专家陆郝安博士带领团队完成了中国半导体设备领域跨国并购的第一单,收购了硅谷的Mattson Technology公司,开启了屹唐半导体的发展新篇章。这次收购使公司的估值一度超过了200亿元。
在此之前,屹唐半导体经历了漫长的上市之路。从2021年6月递交IPO申请到如今,历时近四年才迎来突破。这或许表明,A股IPO进程正在加快。
2016年5月,屹唐半导体在亦庄国投的带领下,以约3亿美元的价格成功收购了硅谷的半导体设备公司Mattson Technology,这一举动震惊业内。
Mattson Technology成立于1989年,专注于半导体晶圆蚀刻设备的研发和生产,是当时知名的集成电路制造设备供应商。此次收购不仅填补了国内高端半导体设备的技术空白,还开创了中国资本在这一领域的跨国并购先河。
北京亦庄国投在当时表示,收购Mattson体现了其对半导体产业的坚定投入。依托Mattson的完整知识产权,屹唐半导体迅速建立了全球化研发和制造网络,为全球12英寸晶圆厂提供设备和技术解决方案。
在这次关键收购中,总裁兼CEO陆郝安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在半导体行业的深厚积累,加上对市场趋势的敏锐洞察,为屹唐半导体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收购Mattson后,屹唐半导体在国内首次实现了覆盖逻辑芯片和存储芯片全流程的干法设备技术。根据公开资料,陆郝安带领团队仅用一年时间便实现了2.5亿美元的营收,并将产品成功打入台积电、三星等顶级生产线。
最终,屹唐半导体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中国、美国、德国为研发和制造基地的全球布局,在国际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2021年6月,屹唐半导体的IPO申请获得上交所受理,但由于种种原因,上市进程一度推迟。如今,随着IPO注册的完成,北京国资即将迎来一个里程碑式的成果。
根据招股书显示,屹唐半导体的实际控制人是经开区管委会下属的财政审计局,通过亦庄国投持有公司100%的股份。屹唐盛龙作为直接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为45.05%。
屹唐半导体的核心业务是研发、生产和销售集成电路制造所需的晶圆加工设备。其三大核心产品——干法去胶设备、快速热处理设备和干法刻蚀设备,构成了公司的技术护城河。
其中,干法去胶设备是屹唐半导体的重要优势之一,它在光刻工艺后精准去除光刻胶残留,直接影响芯片的质量。目前,屹唐已成为该领域的领先企业。
根据Gartner的数据,2023年,屹唐半导体的干法去胶设备和快速热处理设备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均排名第二。
屹唐半导体的客户名单堪称豪华,包括台积电、三星电子、美光科技、英特尔、SK海力士、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和长江存储等。截至2024年6月底,其设备的全球累计装机量已超过4600台。
这种强大的市场需求直接推动了公司的收入增长。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屹唐股份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2.41亿元、47.63亿元、39.31亿元和20.9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81亿元、3.83亿元、3.09亿元和2.48亿元。
除了亦庄国资的支持,屹唐半导体还吸引了众多投资机构的目光。
2018年,屹唐半导体获得了亦庄国投的天使轮融资。随后在2020年,公司连续获得了多轮融资: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屹唐半导体的核心技术主要来源于对MTI的私有化收购,且上市报告期内境外子公司MTI的业绩占比较高,因此在上市审核阶段,对其子公司MTI的有效控制和技术自主性成为了监管的重点关注对象。
屹唐半导体并不是唯一一家重新启动IPO进程的企业。影石创新同样经历了漫长的IPO旅程,最终在今年迎来了曙光。影石创新的科创板IPO注册已经生效,标志着其上市之路进入了新的阶段。
此外,汉邦科技等多家企业也相继取得了新进展,这意味着一批曾经停滞的A股上市项目开始破冰。梳理发现,中集天达、傲拓科技、海阳科技、新恒汇、优优绿能、云汉芯城等企业也陆续提交了注册、受理、问询和获批等环节,IPO进程明显加快。
创投圈对此反应敏锐,普遍认为IPO开闸的脚步正在临近。近期,一位本土创投大佬提到关于“IPO开闸”的传闻引发了热议。安永大中华区上市服务主管合伙人何兆烽预测,“2025年A股IPO活动预计将趋于平稳,并呈现改善迹象,逐步实现常态化。”
回顾过去一年,尽管上市通道的收紧促使各方寻找更多元化的退出途径,但IPO依然是中国一级市场最重要的退出方式。
最近,中国证监会党委召开扩大会议,再次传递出积极信号。会议特别强调支持优质未盈利科技企业上市,并稳妥恢复科创板第五套标准的适用,同时要求尽快推出具有示范意义的典型案例,以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自设立以来,科创板一直承担着助力科技创新企业发展的重任。目前,许多投资机构正在积极行动,协助被投企业对接投行券商,整理财务数据,争取抓住IPO的机会窗口。
年初,一位创投圈大佬分享道:“有领导明确表示,政策一旦出台就会有力度。”这句话充满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