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克创新,给员工分了8个亿

图灵汇官网

起因是一张内部会议照片外泄——

安克创新在2024年的奖金分红总额达到8亿元,年薪超过百万元的员工数量达到了494人。公司方面回应称:“这张图片来自内部会议,内容属实。”

这样的场景让许多打工人心生羡慕。公司背后的领导人是一位来自长沙的80后,他通过将充电宝销往海外市场,使公司市值达到了600亿元,成为出海企业的代表之一,为投资者带来了显著回报。

公司之所以如此大方,是因为过去一年的利润超过了15亿元,这也反映了海外市场的盈利能力。

长沙80后高管分钱

500名员工年薪百万

泄露的照片显示,安克创新的分红规模逐年增加:2022年至2024年的总奖金分别为2.5亿元、4.7亿元、8亿元人民币。2022年,年薪过百万元的员工有209人,而到了2024年,这个数字增长到了494人。安克创新预计2025年的分红将超过10亿元。

据内部消息,安克创新现有约5000名员工。此次奖金分红颇为丰厚,中等绩效的员工拿到的钱相当于他们的年薪。一些业绩优秀的团队,奖金甚至能达到20个月以上的工资。

这种大手笔引发了广泛关注,也引起了一些争议。有网友在小红书上评论说,安克创新的员工中有很大比例是外包员工,分红的覆盖面并不广。有人甚至怀疑这张照片是故意泄露的,有营销嫌疑。

对此,安克创新的相关负责人回应称,外包员工的比例很小,远未达到夸张的程度,外界的一些言论并不属实。

一家正常运营的上市公司给员工发放高额奖金并不罕见,但系统化地大规模分红并不多见。这体现了公司领导者的管理理念。例如,亚马逊的贝索斯虽然长期不追求盈利,但持续投入员工薪酬与培训,最终建立了全球物流和云计算的优势。

这种做法不仅体现了慷慨,更传达了一种价值观。安克创新的创始人阳萌认为:“把钱分对了,创造才能持续。”

去年,阳萌详细阐述了公司的分配哲学:价值由谁创造,应该怎样分配。他强调,劳动者的分配价值应远大于股东的分配价值。

“我们并不是不关心股东利益,而是相信从长远来看,只有吸引和激励更多的创造者,才能为股东创造更大的价值。”阳萌补充道。

安克创新每年都会拿出一部分利润,在第二年年中发放给顶尖员工。例如,去年6月,有1000多名员工除了基本工资和年终奖外,还额外获得了10个月、15个月甚至更多奖金。

值得一提的是,安克创新的总经理赵东平和创始人阳萌本人并没有领取这笔钱。

一块充电宝市值600亿

背后VC赚翻了

阳萌出生于1982年,湖南长沙人。他在长沙雅礼中学完成了初高中学业,后来考入北京大学计算机系。2006年,他赴美深造,放弃了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转而在谷歌担任算法工程师。

创业的契机源于一次购买电脑配件的经历。他想为自己电脑更换电池,但在亚马逊上只能找到两种选择:一种是昂贵的原装电池,另一种是评价不佳的廉价杂牌电池。回国后,他发现只需花费三分之一的价格就能买到性能最好的笔记本电池,这让他意识到中国供应链的能力被严重低估,而全球市场存在巨大的“性价比红利”。

2011年,阳萌在长沙创立了湖南海翼(安克的前身),同年,全球品牌Anker在美国加州注册完成。公司最初的产品是笔记本电脑替换电池,但由于市场较小,后来转向移动电源(充电宝),意外获得成功。

那时,很多企业通过中国供应链将商品销往海外,但安克创新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拥有自己的品牌,并通过亚马逊等线上渠道直接销售给消费者。很快,安克创新就在亚马逊北美、欧洲、日本等市场的移动电源品类中占据领先地位。

随后,阳萌带领团队迅速扩张,目前公司主要产品包括充电储能、智能创新类和智能影音三类产品,涵盖移动电源、充电器、数据线等智能数码周边产品。

海外收入占比惊人,达到96%。安克创新的成功程度可见一斑,连前美国总统特朗普都在使用其产品。公司收入和利润也非常稳定:去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164.49亿元,同比增长39.56%;归母净利润14.72亿元,同比增长21.29%;销售毛利率高达44.28%。

然而,在创投圈,安克创新一直非常低调,直到IPO上市才引起关注。作为2020年首批创业板注册制新股,它在A股创造了“跨境电商第一股”的神话,市值一度突破800亿元。

背后的投资者也逐渐浮出水面,包括IDG、嘉御资本、联新资本、元禾厚望、中信资本等都曾投资。IDG在2016年底领投了安克创新3.27亿元的首轮融资,当时估值为36亿元,并在后续的B轮融资中继续加注。

嘉御资本是安克创新的最大投资者之一。2016年初,嘉御资本的卫哲在朋友介绍下找到了安克创新团队,但当时公司并未开放融资。后来,嘉御资本持续跟踪和赋能,分别于2017年和2018年三次加注。

上市近五年来,安克创新的最新市值超过600亿元,期间投资者陆续获得回报。卫哲透露,安克创新为基金贡献了超过一个半基金规模的回报,这是近年来人民币基金获得丰厚回报的典型案例之一。

出海大时代

去赚海外的钱

安克创新的故事并非孤例。

福建莆田的80后企业家张清森创办的绿联科技,凭借一根数据线成功打入海外市场,市值超过180亿元。浙江夫妇执掌的艾罗能源,其90%的户用储能产品销往欧洲,支撑起40亿的营收,市值一度达到140亿元。此外,卡罗特的厨具、乐欣户外的钓鱼装备也在海外取得了成功。

一批中国企业正在海外市场上取得巨大成就:SHEIN、Temu、TikTok等跨境电商及互联网平台在海外快速崛起;小米、OPPO、vivo等手机品牌在海外市场销量稳步上升;名创优品、泡泡玛特、新茶饮品牌纷纷走出国门,海外门店人气旺盛;比亚迪、五菱、蔚来等中国新能源汽车在中东、东南亚等地表现抢眼,市场份额迅速提升。

赚钱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中国制造”的名声日益响亮,逐渐改变了海外消费者对中国制造产品的刻板印象。这一变化不仅仅是商业模式的更新,更是21世纪全球化秩序重构的缩影。

如今,“不出海,就出局”已成为中国商业界的共识。然而,挑战依然存在。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符绩勋走访多个国家后得出结论,中国企业需要重新思考如何“走出去”。他认为,出海不应再抱有“征服”的心态。

因为一旦考虑征服,意味着要打破当地已有的某种平衡,无论是社会层面还是政治层面。

正如当年许多日企和欧洲企业在进入中国市场时,与中国企业合作一样,符绩勋建议,“我们应该做的是融入,而不是征服,实现共赢。与当地合作伙伴绑定在一起,共同实现各自的价值。”

全球产业链的重组势不可挡,未来的格局将会如何变化?

“希望等到我们60岁时,出国旅游时,与海外出租车司机、餐馆老板、普通消费者聊天,他们会竖起大拇指说‘中国制造’就是全球最好的。”阳萌心中的愿景正逐渐变为现实。

本文来源: 投资界 文章作者:
    下一篇

根据海南省科学技术厅的解读,这次《实施办法》中创新性提出企业及青年科研人员的“首次免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