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中国对《民用航空法》进行了修订,并提交给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此次修订旨在满足低空经济发展的空域需求,明确划分空域时需考虑低空经济的发展需要。自2021年“低空经济”首次被列入国家规划以来,该概念在2024年的全国两会上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现在更是明确指出划分空域应兼顾低空经济的需求。
低空经济正在逐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合理的空域划分是推动这一领域发展的关键。这不仅能提高空域资源的使用效率,还能促进经济增长,保障飞行安全。此外,划分空域时需考虑各方需求,实现分类管理和动态调整,以充分利用空域资源。
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推动了低空经济的迅速发展。例如,2021年2月,“低空经济”首次被列入国家规划;2023年6月,《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发布,对无人驾驶航空器的生产和飞行活动进行了详细规定;2023年10月,《绿色航空制造业发展纲要(2023—2035年)》提出,2025年实现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试点运行,2035年实现新型通用航空设备的商业化应用。
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低空经济”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3月,“低空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同年7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的低空经济规模已超过5000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业内人士认为,低空经济拥有巨大的产业潜力,可能带来数万亿的市场。
中国民用航空法修订草案明确指出,划分空域时应考虑低空经济的发展需求。修订草案第七十四条规定,划分空域时应兼顾民用航空、国防安全、低空经济发展以及公众利益,使空域得到合理利用。
中民低空经济发展促进联盟副理事长高泽龙表示,明确划分空域以满足低空经济的需求,在促进产业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和保障飞行安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明确空域划分应考虑低空经济的需求,有助于推动通用航空和无人机产业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这也有助于更合理地利用空域资源,避免资源浪费,提高使用效率。此外,这一措施还将有助于建立更完善的空中交通管理体系,提高飞行安全性和可靠性。”高泽龙说。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认为,空域划分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实施分类管理和动态调整。根据不同类型的飞行器和地区的具体情况来划分空域。
“首先,根据飞行高度、飞行器类型(如有人机、无人机)和飞行目的(如运输、旅游、应急救援)进行分类;其次,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动态调整,特别是在低空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应及时优化资源配置。此外,划分空域时还需要考虑低空飞行基础设施的布局,确保飞行活动有可靠的支持,同时平衡安全与效率。”柏文喜强调。
从早期的低空经济概念提出到如今针对无人机和空域管理的精细化政策,中国的低空经济政策体系正在逐步完善。未来,将有更多相关法规出台,进一步完善低空经济的发展环境,推动其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