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在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360数字安全集团副总裁兼ISC品牌负责人卜思南接受了媒体采访,重点讨论了AI技术驱动下的人才培养问题。他分享了360在产教融合以及实战化教育方面的经验。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传统教育模式正在经历重大变革。卜思南认为,新型人才需要具备技术深度、跨领域广度以及人文素养,即所谓的“T型人才”。为此,高校应当打破学科界限,推动“AI+行业”相关课程的发展。
为了应对知识快速迭代的问题,360提出了“动态课程调整”策略,借助校企合作的方式,及时将前沿技术如大模型等内容纳入教学体系。此外,还应该利用AI工具重新设计教育平台,通过智能化手段实现个性化教学,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和效率。例如,360旗下的ISC.AI学苑就整合了“满血版”DeepSeek-R1大模型及纳米AI技术,支持智能问答和学习计划定制等功能,推动教育从统一模式向个性化方向转变。
针对当前人才“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卜思南建议采取“三步走”的解决办法。首先,课程设置要结合理论与实践,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任务,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教学,确保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其次,建立分阶段的人才成长路径,从基础知识传授到参与开源项目再到完成企业级项目,逐步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最后,携手各方共同打造一个集学习与应用于一体的实践环境,比如360与多所高校合作设立产业学院和联合实验室,让学生有机会接触真实的业务场景,并通过官方认证体系衡量学习成效。
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360尝试了一种“育人-用人”的循环机制。他们以人才培养为中心,联合政府部门、高等院校和企业三方力量,使教育成果能够迅速匹配当地的产业需求。比如在福建地区,360与福建农林大学等机构合作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不仅加强了学校的教学设施,还提高了教师的专业能力,培养了一批适合本地产业发展的实用型人才。同时,也为多家企业提供了综合性的人才培养和技术支持服务。
截至目前,360已经与全国超过300所高校展开了合作,未来将继续扩展合作范围,深化产教融合,运用技术创新、资源共享以及模式革新,推动高质量人才的培养,为我国数字化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