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知乎联合中欧协会智能网联汽车分会发布了《2025春节智驾众测报告》。报告显示,参与测试的人对智能驾驶系统的整体满意度为82.35%,但只有17.65%的人完全信任城区NOA(领航辅助驾驶)。这份报告基于知乎发起的“2025春节智驾众测大赛”,所有数据都来源于答主们春节期间的实际路测。
这次众测活动累计测试里程超过1万公里,相当于横跨中国两次,总时长超150小时,其中NOA模式的行驶距离占总测试里程的86.9%。测试涵盖了14款主流智能汽车,包括小米SU7 Pro和领克09等,全面展示了智能驾驶在城区、高速以及昼夜等多种场景下的表现。整个测试过程由车控CHEK智驾设备记录数据并生成报告。
统计显示,所有智驾系统的平均NOA危险接管里程为220.21公里,意味着平均每行驶220.21公里就会有一次需要人工干预的情况。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城市NOA里程占比仅为25.96%,但77.14%的危险接管事件却发生在城市NOA场景中。这表明NOA系统在城市环境中表现不如其他条件稳定,容易频繁出现需要人工介入的情形。
测试过程中,不同品牌的智能驾驶系统展现了各自的特点。例如,智己LS6、魏牌蓝山和腾势Z9GT等车型在城市路况下表现较为可靠。特别是在NOA危险接管方面,智己LS6的成绩最好,其危险接管里程达到149.49公里。而在高速NOA驾驶领域,腾势Z9GT、小米SU7 Pro和领克09等车型同样表现优异,其中腾势Z9GT的危险接管里程高达351.10公里,位居榜首。
报告还提到,大部分车型能够在复杂的城区道路上正常运作,但在应对复杂情况时,系统的响应能力和处理效率仍有提升空间。有知乎答主指出,目前的智能驾驶辅助功能确实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高速驾驶的压力,但端到端模型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驾驶者仍需保持警惕。另一位答主则认为,尽管智能驾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整体仍处于辅助阶段,尚未达到完全取代人类驾驶的程度。
深圳自动驾驶研究中心副主任郝景山表示,智能驾驶技术的进步离不开消费者的反馈,这些数据有助于厂商改进系统,推动从辅助驾驶向全自动驾驶的转变。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应用与消费者研究分会秘书长高凌也提到,利用真实用户的反馈来评估智能驾驶性能,有助于增强消费者对该技术的信任感和接受度。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朱西产认为,随着高阶智驾进入量产阶段,人工智能驱动的智能驾驶正在改变传统汽车功能测试的方式。单一试验场的静态测试难以反映NOA系统在实际交通流中的适应能力。“2025春节智驾众测大赛”提供了一种基于真实用户反馈的新测评模式,这种做法值得借鉴推广。(勃潺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