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陈忠伟院士团队研发的超低温高比能锂电池,在极寒条件下表现出色。这款电池成功应用于一款六旋翼无人机,并在漠河零下36摄氏度的环境中顺利完成试飞。这种动力系统能够为极地科考、边境巡查、灾害救援以及物流运输等领域提供有力支持。
试飞期间,搭载该电池的无人机在极端低温下展现出稳定的飞行表现,续航能力达到预期目标。它不仅完成了快速启动、高空悬停和复杂路径巡航等测试项目,而且在整个飞行过程中电压输出平稳,没有因为低温而出现功率波动或突然断电的情况,这充分证明了其出色的低温适应性和可靠性。
为解决锂电池在超低温环境下性能下降的问题,陈忠伟团队通过改进电解液配方和优化负极材料,使得电池的工作温度范围大大扩展,能够在零下40摄氏度到零上50摄氏度之间持续稳定供电。
另外,针对寒冷天气中电池续航里程缩短这一问题,研究者采用了自适应热管理和降低低温阻抗的设计方案,使电池在零下40摄氏度时的续航里程损失不超过常温状态下的10%,显著优于行业平均水平(一般会损失30%-50%)。这意味着无人机可以在极地或者高海拔等低温地区长时间作业,减少了因电量不足需要频繁返回充电站的麻烦,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项目负责人指出,这次试飞的成功意味着我国在高性能无人机动力电池技术研发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接下来,研究团队将继续完善电池的各项指标,争取将其推广到更多需要应对恶劣气候条件的设备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