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自然》杂志发布了一项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敏团队和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这项研究在福建省政和动物群中发现了侏罗纪时期的鸟类化石。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鸟类之一,也是唯一确凿的侏罗纪鸟类化石。这一发现表明现代鸟类的体型结构早在1.5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就已经形成。
自2021年起,古脊椎所的研究员王敏、周忠和与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合作,在福建省内进行了古生物和地层的考察。2023年9月,他们在《自然》杂志上报道了福建省首次发现的恐龙骨骼化石——奇异福建龙,并命名了政和动物群,为探讨东亚晚中生代陆相生态系统的演化提供了新视角。同年11月,他们又在政和动物群中发现了一块不完整的爬行动物化石。尽管只有部分肩带骨骼暴露在外,但王敏和周忠和一眼就判断这可能是鸟类化石。
经过一年的室内修复和研究分析,该团队确认这是一块鸟类化石,并将其命名为政和八闽鸟。这种鸟类表现出独特的形态特征:它的肩带和腰带具有先进的鸟胸类特征,例如分离的乌喙骨和肩胛骨、未发育的坐骨闭孔突等。然而,它的前肢仍然保留着手盗龙类恐龙的原始形态。为了分析恐龙向鸟类转变过程中的演化变化,研究人员利用比较分支系统学,分别构建了前肢、肩带和腰带的形态空间。结果显示,政和八闽鸟的肩带和腰带特征分布在白垩纪反鸟类和今鸟型类的形态空间中,而其前肢则位于非鸟类兽脚类恐龙的形态空间内。这些发现展示了不同身体部位的模块化演化,揭示了镶嵌演化对鸟类起源的深远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政和八闽鸟的发现首次证明了现代鸟类的体型结构在侏罗纪时期已经形成,并将这一特征的出现时间提前了约2000万年。研究还发现,政和八闽鸟是除了始祖鸟之外最早的鸟类支系之一。
此外,该团队还发现了单独保存的叉骨。由于保存的信息有限,研究人员通过几何形态测量学、分支系统学和判别分析等方法来确定叉骨的分类位置。结果显示,叉骨与白垩纪的今鸟型类相似,但不同于政和八闽鸟和其他侏罗纪鸟类及恐龙。由于缺乏更多信息,研究暂时将其归类为鸟类。这一叉骨的发现证实了至少有两种鸟类生活在政和动物群中。
据研究估计,政和八闽鸟将鸟类起源的时间推进到了中侏罗世晚期。如果上述叉骨属于今鸟型类,那么鸟类起源的时间将进一步提前。政和动物群因其独特的生物构成和地质背景,为探讨侏罗纪晚期陆相生态系统演化以及包括鸟类、离龙类等动物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