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过去三十年,中国互联网从“全功能接入”到全面渗透应用,经历了一系列重要的发展阶段。
1994年,中国成功接入互联网,标志着PC互联网时代的开启。IPv4成为了主要的基础协议,Web界面成为主要的人机接口,门户网站则是最具代表性的形式。在这个时期,用户主要通过浏览器平台获取内容,信息传递主要是单向的,业务以电子邮件为主,用户基本上是被动地接收互联网内容。
自2005年起,随着3G的普及,互联网进入了PC与移动互联网融合的新时代。智能手机带来了图形用户界面,APP成为常用应用,电子商务和移动支付开始融入日常生活。尽管用户可以参与内容创作,如博客、评论等,但互联网平台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用户价值并未得到充分展现。
2015年以后,随着4G的全面推广,互联网正式迈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图形用户界面依然是主流形式,但自媒体、微信、抖音等平台的兴起使互联网更加去中心化。用户不仅能创作内容,还能积极参与平台业务,直播电商和共享经济迅速发展。短视频成为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主流应用。
展望未来十年(2025年-2035年),我将这一阶段称为“数智(新质)互联网”。其核心特征是基础协议采用IPv6+,人机接口以自然语言为主,不再依赖于点击APP的形式。互联网将回归以用户为中心,平台将转变为智能平台,用户能够利用AI创作并拥有自己的作品。
届时,互联网世界将不完全由人类参与,许多对话将由机器人进行。人类与机器人将共存,主要业务将集中在基于大模型和智能体的应用上,涵盖各个行业的互联网。因此,AR、VR、数据要素服务和算力服务将在这一阶段得到广泛应用。尽管这一过程中会面临一些挑战,但随着技术的发展,这些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
大模型的下沉和智能体的落地将改变终端设备,尤其是将AI技术嵌入到终端和边缘计算设备中,重新定义手机、PC、眼镜、AR等可穿戴设备以及工业模组。这些设备将支持云端或离线运行,形成新的AI终端时代。2007年iPhone的出现开启了智能终端时代,未来几年可能会迎来新的终端换代潮。这不仅涉及制造业,还会带动服务业的变革,用户将拥有更多创造内容的能力,新的内容形式将不断涌现。
基础设施的AI赋能将首先体现在5G-A和6G的推动上,以增强用户体验并支持泛在连接和绿色网络发展。网络协议将继续向IPv6+发展,进一步推动纯IPv6协议的应用。此外,人工智能将在云计算领域的应用得到强化,云计算将转变为AI的云原生,提供更具弹性、连续性和稳定性的服务。为了适应算力的需求,可能会采用RDMA等技术,以确保高速、低时延和零丢包的传输效率。
产业应用将在多个领域实现智能化转型。车联网将从智能座舱开始,结合5G和C-V2X技术,成为新能源汽车的标配,提升中国新能源车的全球竞争力。卫星领域将通过AI优化卫星星座的频轨、波束调度,支持星上计算,并实现星地协同。在工业互联网方面,通过场景大模型的应用来优化供应链和进行预防性维护,推动更多智能化和高效化的产业应用场景落地。
互联网平台需要继续有序发展,治理机制是不可或缺的,但同样需要保持包容性,容许一定的试错空间,以促进新业态的发展。互联网治理既要防范风险,也要促进创新,鼓励探索,同时要整治不良行为,如饭圈文化中的歪风和戾气,营造创新、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此外,完善数据安全、数据跨境流动等基础制度建设也将成为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AI发展的监管既要鼓励创新,又要注重安全性和伦理规范,确保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价值观保持一致。
AI重构将引发应用模式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未来十年将是AI重塑互联网的时代,从终端形态、网络设施到产业应用、数字治理、用户服务、网络生态,AI将推动全面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