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将是人工智能(AI)应用爆发的一年。2024年作为AI发展史上的关键一年,标志着许多重要转变。随着“缩放定律”争议的加剧,基础大模型逐渐变得更为“廉价”,行业竞争更多体现在模型技术的实力上。与此同时,业界的关注点也从单纯追求效率转向了如何更有效地利用AI智能体。
AI的实际应用成为了行业的焦点。例如,OpenAI在过去的一年中从能力驱动转变为需求驱动。蚂蚁集团董事长井贤栋提到,他们正致力于使AI像移动支付一样便捷。此外,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在2025年初的全员信中再次强调技术创新和AI应用的重要性,并预测2025年将出现AI应用的井喷式增长。
无疑,AI已经从构建能力阶段进入了需求探索阶段。只有实现广泛的应用,AI才能真正走进千家万户,成为推动世界变革的力量。
几年前,人们可能无法想象AI能有如此卓越的表现。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两位获奖者都是AI领域的科学家,这不仅证明了AI在科学领域的价值,也表明即使是重要的科学发现,也可能首先通过工程技术来实现。
在大模型时代,只有在模型基础上开发出各种应用,并在实际场景中找到合适的市场定位,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李彦宏曾在全员信中提到,重大技术突破往往源自于规模化应用,而非初始创新。
尽管2024年国内AI应用的月活跃用户数量有所增长,但仍然没有出现所谓的“超级应用”。例如,豆包、文小言、Kimi等应用,尽管在某些方面取得了进展,但在用户活跃度、使用时长等方面仍显不足。这种情况下,通过大规模广告投放吸引用户的效果有限,反而引发了用户的质疑。
然而,B端应用场景已经开始通过大模型取得更好的成果。AI只有与具体业务场景结合,才能发挥出真正的价值。布鲁金斯学会指出,技术进步本身不足以解决所有问题,关键在于降低成本、增强数据隐私保护,并开发出吸引人的应用场景。
以文心大模型为例,截至2024年11月初,其日均调用量已超过15亿次,较去年首次披露的5000万次增长了30倍。百度智能云在中国大模型产业化落地中占据领先地位,超过六成的央企和大量民营企业正在与百度智能云合作进行AI创新。这表明,AI的规模化应用很可能首先在B端爆发。
到2025年,AI已经逐步完成了技术研发能力的构建,来到了寻找需求的关键阶段。具体而言,这意味着B端应用需要更深入地融入企业的业务流程,而C端应用则需要打造出真正能够提升效率的智能体。李彦宏在内部信中表示,大模型赋能的AI原生应用正在各行各业迅速普及。尽管超级应用尚未出现,但AI的实际渗透率已经较高,并将在2025年继续快速增长。
据麦肯锡的一项调研显示,目前在B端企业用户中,使用生成式AI的比例已从2023年的33%提升至65%。然而,这些应用的使用场景较为分散,主要使用场景中的内容支持比例也不过16%。因此,未来AI的渗透率还需通过深入业务场景来提升。
在C端场景中,也有一些实用的产品脱颖而出。例如,李彦宏首次披露百度文库的付费用户数已超过4000万,这些用户愿意为文库的AI应用买单。在文心大模型的赋能下,百度文库从一个简单的资料查找工具,转型为内容创作工具,拥有众多付费用户。这表明,未来AI应用在C端的增长,主要看点在于工具类产品的应用,尤其是那些能够重塑用户习惯的产品。
随着B端和C端AI应用商业模式的推进,AI落地之战也将更加激烈。规模化应用的竞争将在2025年变得更加突出。有了更多的用户基础,应用就能更好地扩展,技术也会得到更好的反馈,成本也会降低。这一过程在过去的一些领域,如光伏和新能源,已经得到了验证。早期技术成本高,难以推广,但随着规模扩大,成本显著下降,技术也能在持续应用中迭代创新。
李彦宏或许常常会回忆起25年前那段峥嵘岁月。25年前,七个年轻人怀着改变世界的梦想,在中关村北大资源宾馆开始了创业之旅。李彦宏回忆道:“当时一些海归甚至因为失去信心而回到国外,但百度最终克服了低谷期,熬过了寒冬。”
当前的时代与25年前有很多相似之处。AI技术快速迭代,颠覆性技术既带来了震撼,也引发了行业内的迷茫甚至悲观情绪。正如25年前互联网技术刚开始普及时,一些公司消失,一些人离开了这个行业。
只有像百度这样敢于探索未知领域、不怕失败、不断创新的企业,才能从25年前的变革中坚持到最后。如今,AI大模型带来的变革也是如此。过去十年,李彦宏和百度有耐心地坚持布局人工智能。但投资前沿技术必然伴随着更大的风险。这段空白期中,领跑者必须保持灵活,对自身能力边界有清晰认识,并在遇到困难时迅速调整方向。
失去技术信仰的人很难在这条路上走得长远。就像当年对互联网的信仰一样,李彦宏对AI的信仰从未动摇,他认为AI将像工业革命一样彻底改变每个行业。
百度多年来一直将超过收入20%的资金投入到研发中,并不懈地将前沿技术产品化。唯有持续保持耐心,坚定投入,才能在这场马拉松中胜出。
未来,百度将继续对产品进行重构和创新。面对即将到来的“AI应用井喷之年”,李彦宏和百度多年的耕耘将迎来爆发期。但正如过去的每一次工业革命,技术对社会的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不会在一两年内出现“超级应用”,也不会在三五年内草草结束,而是在三五十年的长周期里,对整个社会进行全面重构。
这场漫长的技术变革之路上,依然充满了挑战。但只要方向正确,就不怕路途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