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ChatGPT推出订阅模式以来,许多人认为大型人工智能模型面向消费者(C端)的商业路径似乎只能是订阅制。这个观点看似合理,因为推理确实需要成本。但实际上,这是一种常见的误解。接下来,我们将从多个角度和逻辑来探讨:除了订阅之外,广告仍然是AI大模型公司最实际的商业化选择。
首先,行业已经朝着这个方向发展。谷歌早在2023年就把广告融入了其对话型AI产品中,而去年这一做法得到了进一步扩展。这是因为对话型产品的用户数量通常少于普通搜索,而在AI生成的搜索结果概要中植入广告无疑是一个重要机会。
例如,在去年5月的谷歌Marketing Live活动上,谷歌广告部门负责人Vidhya Srinivasan宣布将在搜索结果概要中加入广告。同样地,百度也在去年12月的营销大会上明确表示将“AI搜索结果”纳入商业化流量池。此外,Perplexity在2024年11月12日的官方博客中提到,他们正在试验广告模式,包括在答案后方展示相关问题以及在答案旁边放置广告,所有广告均会标注为“赞助”。
甚至在更早的2023年,微软就在其Bing搜索的AI助手Copilot中加入了广告,这些广告位于AI生成的答案下方,并标有“赞助”字样。
有人可能会质疑,上述提到的四家公司都专注于搜索业务,而搜索天生与广告紧密相连,这可能是它们商业模式的惯性使然。然而,让我们来看看两家并非以搜索为主的公司——OpenAI和腾讯。
据报道,OpenAI正在认真考虑是否要在ChatGPT中引入广告。OpenAI的首席财务官Sarah Friar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公司正在慎重评估何时启动广告项目。实际上,OpenAI现任首席产品官Kevin Weiss曾在Instagram负责广告业务,而公司去年5月还聘请了谷歌搜索广告团队前主管Shivakumar担任副总裁。CEO Sam Altman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他对广告持开放态度,但也强调愿意探索其他创新模式,如通过“深度研究”功能引导用户购物,并从中抽取一定比例的佣金。尽管如此,Altman承认,一旦发现广告带来的好处,他可能会完全接受这种模式。
在国内,腾讯也表现出类似倾向。在腾讯2024年第四季度的财报电话会议上,首席战略官James Mitchell指出,AI的变现路径尚需观察,但他认为西方市场已经证明了两种主要方式:首先是订阅模式,随后是效果广告。他预计在中国,效果广告可能会比增值服务的订阅模式更快落地。
尽管有些人认为,如此先进的技术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传统的广告模式上,显得缺乏创意,但事实证明,有效的方法往往并不复杂。那么,为什么广告对AI大模型的商业化如此重要呢?
关键在于,大模型本质上是最优的需求与供给匹配工具。当平台的核心功能是理解和回应用户的“意图”时,它自然成为一个理想的广告媒介。因为广告的核心在于将产品或服务与潜在客户的“意图”相匹配。大模型能够高效生成高质量的关注点,而广告商正需要这样的关注力,两者之间的关系如同水流向低处一般自然。
即使你不主动提供广告,当用户提问“请推荐几款约1000元的蓝牙音箱”时,你实际上已经在促成商品和服务的分发。
更重要的是,大模型能够更精确地捕捉用户的意图,从而显著提高广告效率。以搜索广告为例,至今为止,它是所有广告形式中每千次展示收益最高的。这是因为用户通过“搜索关键词”清晰地表达了他们的意图。相比之下,抖音、微信和小红书之所以高度重视搜索商业化,正是因为它们认识到关键词的重要性。
大模型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意图表达”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如果你搜索“三亚旅游攻略”,传统搜索引擎可能只知道你想去三亚,却无法了解你的具体预算、旅行时间、喜好等细节。但借助大模型,你可以提出更加详细的请求,比如“帮我安排一个为期7天的三亚行程,预算2万元,下个月出发,我和两个孩子同行,我们都喜欢海滩和民宿,不喜欢过于商业化的地方。”
可以看出,搜索关键词往往是分散的,而大模型的提示语则更具针对性。它不仅能告诉你“想要什么”,还能推测出“为什么想要”、“什么时候想要”以及“以何种方式想要”。这种深层次的交互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生产行为,而生产行为会生成比消费行为更多的数据维度。这些数据对于广告平台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资源,因为它不再需要猜测用户的意图。
对此,广告产品经理应该感到兴奋,因为他们终于有机会接触到如此明确且有价值的用户需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