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成为新农具 中国东北农村重新定义“面朝黄土”

图灵汇官网

中国吉林,四月中旬,万物复苏。在东篱智慧农场的数字监控室内,韩兴旺轻轻点击屏幕,20吨稻种正在催芽舱内准备就绪。过去需要几十人合作才能完成的春耕工作,如今只需一名技术人员操作即可完成。这一幕正是东北乡村当前发展的缩影。

对于管理着463公顷稻田的韩兴旺来说,现代农业已经转变为一场数据较量。“我们的黑稻米深受海外市场青睐,今年的订单量比往年增加了三成。”作为熟悉物联网的新型农民,他展示了智能设备,卫星地图上的绿色网格实时显示着土壤湿度情况。在他的背后,配备北斗导航系统的播种机按照数字规划精准运行,误差不超过两厘米。

五十公里外的永吉县九月丰家庭农场,肖建波也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古老的农耕文化。在他的实验室里,AI系统正在取代人工挑选种子的工作。肖建波解释道,农业专家设计了运算模型,AI会根据这些数据筛选出高质量的种子。其处理速度极快,每秒可达3000次,从而保证送往韩国、日本以及东南亚市场的“龙粳66号”每一粒都达到最优标准。

在大官地村,村民张伟东的爷爷曾经依靠木犁开垦土地,而今他只需通过手机应用程序就能获得专业化的育苗指南。插秧时节,十多架无人机负责运送秧苗,他在田间便可迎接从空中降落的稻苗。

吉林市农业部门透露,当地已建立了超过160个大型可视化农业基地,收集了超过2.5亿条农业相关数据。这些信息被用来构建一个强大的“大脑”,为农业生产提供指导。

近年来,吉林省致力于打造高标准农田,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创造了更好的环境。在地块相对集中的老爷岭农业集团,化肥、秧苗等物资均由无人机运送。去年,该集团新增了6台无人机,用于春耕期间的运输、施肥以及病虫害防治等工作。

集团副总经理张永刚提到,自动化生产线每小时能够处理4000件产品,足以应对来自韩国客户的订单需求。“此外,AI还能够结合天气状况优化生产安排。在车间内,稻谷的去壳、加工及包装等环节同样由AI操控。”

随着人工智能成为新一代农具,东北地区的农村正在重新诠释“面朝黄土”的含义。各地举行的农机展览吸引了众多新农人的目光,他们希望找到更加智能化和高效的工具。韩兴旺每年都会参加展会,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助手。“过去的弯腰耕作已成为历史,现在要想种好地,就得学会驾驭这些‘智慧机器’。”

本文来源: 互联网 文章作者: 区块链行业资讯
    下一篇

导读:新智元报道编辑:LRST【新智元导读】视觉+语音=更强的语音识别!BPO-AVASR通过优化音视频输入和输出偏好,提升语音识别在真实场景中的准确性,解决了传统方法在噪声、口语化和视觉信息利用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