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最近发布了一份名为《复旦大学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试行)》的文件(以下简称《规定》)。这份文件被视为国内首个针对AI使用的“禁令”,旨在规范学术研究中AI的应用。虽然这一规定的初衷是好的,因为它防止AI被滥用或误用,但也有一些条款值得商榷。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AI的定位。AI是一种强大的工具,能够处理大量数据并在模拟实验和数字孪生方面发挥作用。AI在文字处理方面的表现也非常出色,包括文献检索、文本摘要以及多语言翻译。然而,AI并不能完全取代人类的研究能力,尤其是在对特定领域的深入理解和研究方向的选择上。
学术研究中,人始终是主导者。尽管AI在某些环节可以提供帮助,但它不能替代人的思考过程。《规定》中禁止在研究方案设计等关键环节使用AI,这是为了确保研究的方向和结论是由人来决定的。提问和研究方向的设定仍然是人类的优势,而AI只是辅助工具。
学术造假一直是个问题,AI的使用可能会使这个问题更加复杂。因此,《规定》强调禁止利用AI生成或篡改原始数据。这一步是非常必要的,以确保研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尽管《规定》中有几项禁令,但我们仍需保持开放态度。例如,直接使用AI生成论文正文应严格禁止,因为它违反了人机协作的原则。然而,AI可以用来整理致谢或索引部分,只要不影响质量和准确性。此外,对于语言润色和翻译,适度使用AI是有益的。未来的翻译工作中,AI可能会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禁止评审委员和专家使用AI进行评审也有待商榷。AI在总结和提取信息方面表现出色,合理利用AI可以帮助评审员更好地评估论文。特别是在面对大量论文时,AI可以提高评审效率,从而节省时间和资源。
AI是一把双刃剑。合理的规范既能防止学术造假和滥用,又能促进AI在学术研究中的有效应用。未来,应鼓励更多关于AI使用的公开讨论和实践,以推动其更广泛的健康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