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灵汇5月4日消息显示,4月25日,在2025年中国翻译协会年会上,中国翻译协会翻译技术专业委员会发布了《翻译行业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指南(2025)》。
这本指南是中国首次发布的专门针对生成式AI在翻译领域应用的指导文件。据中国翻译协会介绍,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它正在深刻改变翻译行业的运作模式。这份指南围绕场景应用、能力提升、技术伦理以及质量控制四个方面展开,明确了十个关键的应用方向,如理念革新、场景匹配、基础能力构建、知识赋能、提示工程、知情同意、责任划分、伦理规范、质量监管和文化传承,旨在解决效率与质量、创新与风险、技术与人文之间的主要矛盾,为行业发展提供全面指引。
在效率与质量方面,指南提倡以人为本,技术辅助的原则,推动人工智能从辅助工具转变为智能协作伙伴。通过优化译前准备、智能化译中操作以及便捷的译后改进,实现了文本分析、语料库挖掘、资料整理等功能的无缝衔接,并结合实时翻译、术语标准化、风格转换、语义关联、智能润色、自动校对和格式优化等手段,形成了覆盖整个流程的任务分解到质量评估的整体解决方案。
关于创新应用,指南提到,生成式AI在翻译中的核心优势体现在知识整合、创造和运用的能力上。通过构建多语言、多领域的结构化翻译知识体系,推动建立能够持续发展的知识库,提高了译员获取和再次利用知识的效率,促进了面向未来的增强型翻译知识生态系统的发展。
在风险管理方面,指南呼吁加强伦理治理和质量监督,保证技术的安全合理使用。这包括在使用前取得客户的知情同意;翻译过程中清晰界定人机分工与职责;识别并处理原文中的伦理敏感内容,增强技术人员的伦理意识;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保障数据的合法合规性和可追溯性,维护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的安全。
此外,指南还特别强调了“人文坚守”的重要性,认为译者的竞争优势在于其思维能力、批判精神和文化理解力。译者需要在技术进步中保持清醒头脑,善于利用但不过度依赖新技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合作中主动承担责任,成为文化传播者和多元化语境建设者。
对于AI对翻译从业者的影响,指南建议译者应不断提高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加强跨文化交流技巧,并持续学习新知,借助科技提升自身素质。虽然部分基础性翻译工作可能会被机器取代,但高水平的翻译仍然离不开人类独特的文化理解和创造力。
请注意,本文内含外部链接,这些链接旨在提供更多参考信息,方便读者筛选内容。图灵汇提醒用户,此类链接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不代表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