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十年里,哪些硬科技项目为人民币基金带来了巨大收益?提到这一话题,许多投资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宁德时代和寒武纪。
寒武纪的故事始于中国科学院。这家公司的成功离不开两位江西籍兄弟——陈云霁和陈天石。两人先后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攻读学位并从事AI芯片研究,最终促成了寒武纪的诞生。尽管早期很多人认为半导体投资周期过长且难以盈利,但一些眼光独到的投资者依然选择了支持寒武纪。
寒武纪的成功源于两位科学家的合作。陈云霁出生于1983年,14岁进入中科大少年班,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最年轻的成员之一。他的弟弟陈天石则沿着相似的道路成长,并成为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的研究员。早在2010年,他们就在内部会议上提出了开发AI芯片的想法。当时,全球范围内还没有成熟的例子,英伟达那时还只是专注于游戏显卡业务。
到了2015年,这支规模不到20人的团队成功研发出了世界上第一款深度学习专用处理器原型芯片。次年,寒武纪创始团队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的投资管理平台共同成立了北京中科寒武纪科技有限公司,陈天石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公司将名字定为“寒武纪”,因为寒武纪是地球生物多样性爆发的时代,标志着生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陈天石希望这家公司能够引领AI领域的变革。
2017年,华为发布的麒麟970芯片背后采用了寒武纪1A处理器,并在Mate 10手机中实现了大规模商用,这让寒武纪迅速获得了关注。然而,与华为的合作并未持久。2018年,华为推出了自己的AI模块,这直接影响了寒武纪的收入。面对困境,陈天石决定带领公司进行全面转型,布局“云—边—端”全场景,并推出了思元系列云端芯片和MLU边缘加速卡,同时构建了统一的软件平台Cambricon Neuware。
尽管经历了起伏,寒武纪最终在2020年7月成功登陆科创板,首日市值即突破1000亿元。然而,上市后公司陷入了长期亏损状态。从2020年到2023年,寒武纪的归母净亏损逐年增加。为了应对亏损,公司在研发上投入了大量资金,以保持技术竞争力。这种策略虽然短期内影响了股价表现,但为未来的增长奠定了基础。
转折点出现在2024年,寒武纪股价开始快速上涨,一年内涨幅超过387%,市值增加了2000亿元以上,成为当年的“股王”。近期,寒武纪股价甚至达到了777.77元的历史高位,市值一度超过3200亿元。这一成绩的背后,是公司在2024年第四季度和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了连续两个季度盈利,其中2025年第一季度的营收同比增长了4230.22%。
寒武纪的成功也得益于外部环境的变化。例如,英伟达的部分产品受到出口限制,而国内对AI算力的需求激增,推动了国产解决方案的发展。为此,寒武纪计划通过定增筹集近50亿元,用于开发面向大模型的芯片和软件平台,目标是成为中国版的英伟达。
对于那些早期支持寒武纪的风险投资来说,他们的坚持得到了回报。元禾原点团队认为,押注人工智能芯片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因为他们相信人工智能将在多个行业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联想创投、国科投资以及越秀产业基金等机构也见证了寒武纪的成长历程。
尽管过程中有过质疑和波动,但硬科技投资的魅力就在于此。正如一位投资人所说,硬科技投资需要长时间的耐心等待,才能收获丰厚的回报。寒武纪的经历表明,在中国投资硬科技同样可以获得巨大的成功,这对整个行业来说无疑是一种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