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和武汉最近发布了新政策,吸引了众多目光。这两座城市不约而同地提出,在特定条件下,“最高允许100%亏损”。这种做法旨在鼓励创新,包容失败。
在深圳福田区,一项名为《2025年新启程教育科技人才“五福礼包”》的计划出台,包含27项服务,覆盖教育、科技和人才政策。这一礼包针对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遇到的问题,提供了针对性的支持。例如,通过多种方式吸引高校毕业生和技术人才,用实际行动欢迎他们来到深圳。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福田区针对创业高风险问题,推出了“福”礼包,从基金层面为风险提供保障。政策允许政府投资基金的亏损容忍度放宽至80%,并且对符合条件的项目,允许最高100%的亏损。
与此同时,武汉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名为《武汉市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简称“民营经济政策20条”。这项政策致力于解决民营企业面临的创新、融资、招才引智和市场准入等方面的难题。其中提到,对于种子直投和天使直投项目,允许单个项目最高100%亏损,并且放宽对种子基金、天使基金等的投资比例限制,最高可达50%。
武汉还计划通过发展耐心资本,壮大政府投资基金,预计在未来五年内与社会资本合作构建一个规模达3000亿元的母子基金网络,以支持科技成果转换和产业创新。此外,武汉还将推动自身成为银行股权投资试点城市,并引入保险资金参与股权投资基金。
从深圳到武汉,越来越多的城市参与到这场国资容错的探索中。近年来,国资在一级市场的地位日益重要,其出资金额已占到八成以上。然而,以往国资基金对项目失败的容忍度较低,这与当前科技创新的需求不符。尤其是在人工智能、高端装备、芯片半导体等领域,高风险、高投入是常态,容错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去年,成都高新区率先推出了容亏率为30%-80%的政策,试图打破国资“不敢投”的局面。今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指导意见再次强调建立容错机制的重要性。随后,广州开发区和深圳南山区相继进行了相关尝试。
国资容错的背后,是各地之间激烈的产业竞争。政府引导基金曾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成功培育了许多产业重镇。如今,国资通过容错探索展现更加市场化的姿态,目的是争夺具有深远影响的产业机遇。
虽然这一信号令人鼓舞,但国资容错的具体实施仍面临诸多挑战,特别是在审计方面,还需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