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与一位本地创投行业的资深人士讨论了“IPO开闸”这一话题,他意味深长地提到了一个正在悄然展开的现象:身边的人民币基金开始密集投资于Pre-IPO轮次。这种情绪正在投资者和独角兽公司之间悄然传播。
正如最新的消息所示,智谱刚刚完成了在北京证监局的辅导备案,目标是成为国产大模型领域首个IPO企业。巧合的是,在过去的一个月中,智谱迅速获得了来自杭州、珠海、成都等地国资机构超过18亿元的战略投资。仔细思考后,事情的脉络逐渐清晰起来。
另一方面,A股市场的IPO审核速度也在加快——单周有四家企业首发上会,IPO启动的信号愈发明显。“我们的被投企业也收到了交易所的通知,鼓励他们主动提交申请。”一位华东地区早期基金的创始合伙人坦言,“在启动IPO之前进行一轮融资,无疑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IPO大军正在形成
这一切都有迹可循。
工商信息显示,今年3月底,北京智谱华章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了工商变更,更名为北京智谱华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同时,其企业性质从有限责任公司(外商投资、非独资)转变为股份有限公司(外商投资、未上市)。
在此期间,智谱在3月份接连获得了三地国资的投资——首先完成了一笔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战略融资,投资方包括杭州城投产业基金、上城资本等杭州国资;几天后,珠海国资旗下的华发集团宣布对智谱进行5亿元的战略投资;随后,成都高新区宣布向智谱注资3亿元人民币。现在看来,这些动作为智谱启动上市流程奠定了基础。
这是国产大模型领域的首个IPO,每个人都想争取这一荣誉。早年参与智谱天使轮融资的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对投资界分析称,随着智谱IPO的推进,行业可能会进入“两极分化”的阶段:头部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巩固技术优势,而中小型公司可能面临被收购或退出市场竞争的压力。“这标志着AI大模型赛道得到了市场的验证和认可,也意味着该领域从技术研发竞赛转向商业化落地的关键转折点。”
当然,更具指示意义的变化体现在IPO环境的微妙调整上。最近与几位投资人的交流中,大家都在为被投企业的IPO做准备,“白天看项目,晚上见投行,合适的项目都需要提前规划。”因此,Pre-IPO融资开始变得活跃起来。
无独有偶,本周云鲸智能正式宣布完成了1亿美元的融资,由腾讯投资与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联合领投,科幻基金与明势创投追加投资。据悉,云鲸已正式启动Pre-IPO融资,进入了上市前的冲刺阶段。
几乎在同一时间,沃镭智能宣布完成了超亿元的Pre-IPO融资,由同创伟业、江夏科投联合领投,华睿装备基金、网宿科技旗下基金等机构参与。同样地,这笔资金将加速向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战略新兴产业拓展,为上市进程提供强大动力。
不久前,深兰科技也宣布获得了数亿元的Pre-IPO轮融资,由浦东创投集团完成。此外,中交集团旗下公司与深兰科技签署了四方战略合作协议,其中包括推动中交资本对深兰科技的战略投资,进一步支持其Pre-IPO融资,“推动深兰科技尽快提交上市申请”。
还有一笔较少被关注到的融资——上海国投先导人工智能产业母基金联合领投壁仞科技,多家知名投资机构及产业资本参与。而在去年9月,壁仞科技已在上海证监局办理了辅导备案登记,计划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
投资人提到了几家名字:摩尔线程、燧原科技、沐曦集成电路等一批半导体独角兽,无一例外都在今年低调更新了上市辅导进展,悄然加快了IPO的步伐。其中一家企业的品牌负责人直接对投资界表示,“我们已经为IPO做好了充分准备,只等时机成熟率先申报。”
不仅如此,最近还出现了一个更具象征意义的场景——上周“具身智能产业化发展座谈会”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大厅举行,乐聚机器人、众擎机器人、逐际动力、自变量机器人、智平方、跨维智能、银河通用、云深处、智谱等科技企业代表出席了会议。深交所负责人在会上表示,深交所将全力做好资本市场服务,为具身智能企业提供包括上市融资、并购重组、债券产品、科技成果转化、投融资路演在内的全方位服务。
种种迹象表明,一股硬核的IPO大军正在悄然壮大。
“3-5个月内将看到申报成果”
进入三月,原本沉寂的气氛开始被打破。一位本土创投大佬分享了最新的IPO观察:“我接到交易所的通知,让我们抓紧推荐优秀企业申报,IPO趋于常态化,未盈利企业也可以申请上市,预计每年约有150-200家企业,即每周两到三家。”
截至目前,A股IPO在审企业数量不到200家,与去年同期的600多家相比减少了三分之二。随着库存告急,出现了邀请制、放宽IPO限制等传闻。从堰塞湖到“库存不足”,这似乎是个积极的信号。
经过与投资界的交流,多位投资人和投行人士告诉我们:交易所正在鼓励企业积极申报,投资机构也在加紧为被投企业对接投行券商,抓住这次难得的IPO窗口期。
“大概3-5个月内会看到申报成果,毕竟整理财务数据需要一定的时间。”
毫无疑问,当前A股市场上的每一个IPO都来之不易。清科研究中心统计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共53家,同比增长15.2%,但环比下降20.9%;首发融资总额约合人民币307.60亿元,同比增长11.9%,但环比下降36.6%。其中,A股有27家企业上市,同比和环比分别下降10.0%和12.9%。
尽管A股市场整体呈现阶段性收紧的趋势,但变革正在悄然发生。今年2月,证监会发布了《关于资本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提升了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的包容性,加大了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的支持力度。
其中明确指出:要大力支持在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企业发展上市,持续支持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的上市。
与此同时,沪深北三大交易所年内发行上市审核工作全面启动。截至目前,已过会的8家企业中,7家在28天内拿到了发行批文,较2024年的平均45天缩短了38%。例如中策橡胶集团,2025年2月13日过会,2月28日即获注册批文,全程仅用了15天。
信号越来越强烈。3月28日,上交所受理了今年以来科创板的第二单IPO项目——专注于芯片领域的昂瑞微,成为今年交易所受理的首家未盈利企业,背后集结了哈勃投资、越秀产业基金、招银国际、华登国际、联想创投、深创投、松禾资本等众多VC/PE。
在业内的预测中,A股可能在5-6月迎来一波IPO集中申报。据不完全统计,A股三个交易所合计申报113家,具体来看,主板22家、科创板17家、创业板19家、北交所55家仍是申报的主要力量。
一位投行人士说:“一度以为IPO无望的项目,今天突然问进展如何?”甚至有人表示最近整理资料忙得直呼累。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不合格的项目已经被淘汰,剩下的能上则上。”
一级市场,困在退出
一级市场期待着IPO的到来。
然而,也许真正的常态化IPO不会是大开大合的局面。正如中科创星的米磊所说,IPO正在有条件地逐步放开,现在能够上市的企业都是硬科技领域的佼佼者,但也不会回到过去两三年的热度。
“行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打造一条无论快慢,但健康、可预期且具有一定稳定性的退出路径。”谈及大家都关心的退出问题时,启明创投的创始主管合伙人邝子平曾表示,并不是希望IPO闸门大开,而是希望具有可预见性。
长期以来,IPO是VC/PE较为依赖的退出路径,但过去一年IPO进展缓慢,这让VC/PE的退出难度增加,万亿级的创投堰塞湖正在形成。
清科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底,在基金业协会备案的基金中,包含母基金和直投基金,共计6.46万亿元规模的基金进入了延长期,9.83万亿元规模的基金进入了退出期。换句话说,退出+延长期的基金规模达到了16万亿元,市场退出压力巨大。
现实情况迫使LP到GP再到创始人改变思路,开始探索除了IPO之外的更多退出方式。
“过去的退出渠道单一,很多项目只能被动等待是否能上市以及上市后的市值表现。”前海母基金的主管合伙人、天使投资基金总经理高昂谈到了退出的变化,过去两年大家尝试了许多方法,比如S基金、资产包转让等,手段丰富了许多。
“我们现在每一份投资建议书都要认真考虑退出方案,而之前的项目似乎没有这么严格。”孚腾资本的董事总经理张扬的感受是,许多早期投资不再将IPO视为唯一的退出路径,现在更多考虑的是在投资组合中提前规划哪些项目可以打包交易,从投资之初就设计好退出路径。
归根结底,退出的成功与否仍然取决于“投资”。只有投到真正优秀的项目,才有退出的可能性。光速光合的合伙人孙健说,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作为一个少数股权投资的股东,最重要的是投得好。如果这家企业选择了精准的赛道,并且有未来的发展空间,总能找到退出的方式,剩下的只是时间问题。
一级市场,起伏不定。伴随着IPO的脚步,也许一个新的周期正在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