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幕非常具有代表性。
近期了解到,深圳市红土种子一号创业投资基金(简称“红土种子基金”)已完成注册登记。与此同时,深创投种子训练营也正式开启了报名通道,入选团队可能获得千万元级别的启动资金支持。
这样的情况与深圳正在构建的全链条创投体系相辅相成。
背后的原因是中国的城市正在经历从单纯引进项目到主动培育产业的历史性转变,“投早投小投科技”已成为一种趋势。
种子基金成立
深创投启动种子训练营
具体来说,红土种子基金由深创投联合深圳市天使母基金和宝安区引导基金共同发起设立,总金额为3亿元,整体存续时间为15年。
作为深创投基金矩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土种子基金更加注重政策导向,重点关注深圳“20+8”产业集群,特别是在智能终端和智能机器人等领域,致力于投资和孵化更早、更小、更具前沿性的创新技术概念,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技术含量、强创新能力的种子项目。
深创投方面表示,在推动概念验证到产业化的整个过程中,将充分发挥资本的助推作用,联合旗下的全生命周期基金群为种子项目提供分阶段的资金支持,推动更多前沿创新成果在深圳实现转化,为深圳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持。
几乎在同一时间,深创投种子训练营正式启动并开始公开招募。
据了解,该计划主要面向处于种子轮或天使轮阶段的初创企业,涵盖装备制造智能化、信息技术、新材料与新能源、健康等多个国家重点战略领域,创业者有机会获得首期超过500万元人民币的种子投资,并可根据技术里程碑事件进一步增加至1000万元以上。
除了资金支持外,深创投还将整合其已投资的1500多家企业和250多家上市公司资源,为训练营成员提供商业计划指导、知识产权战略规划、场地对接、投贷联动、场景应用协调等全方位服务,并通过全生命周期基金群为高潜力项目提供分阶段的资金支持。
近十年来,深创投集团已经扶持了超过200家早期企业,培育出了腾讯音乐、康方生物、越疆科技等知名企业。此次种子训练营也将定期举办,未能进入训练营但通过初步筛选的项目将自动进入深创投“种子储备库”。
“星光不负赶路人,我们寻找那些在无人区点亮技术灯塔的勇敢开拓者。”
更早一些,再早一点
在投资圈的交流中,最近深圳多家国有背景的投资机构经常提到一句话:
“更早一些,再早一点。”
实际上,早在两年前,深圳就开始探索种子基金。深圳天使母基金管理团队曾提到:“种子阶段是市场失灵最严重的时期,从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到人才支撑,每个环节都存在不足。”
深圳市相关部门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因此,在2023年9月的深圳产业投资人大会上,市科创委和财政局共同宣布设立深圳市科技创新种子基金,随后深天使官网发布了种子基金的申请指南和遴选标准。
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总规模20亿元的种子基金填补了深圳创业投资链条中最关键的一环,形成了覆盖种子期、天使期、VC和PE全阶段的完整闭环。
还记得2024年9月,深圳市首支专注于科技创新的种子基金——光明科学城种子基金宣布落户光明。该基金总规模为2亿元,由深圳市种子基金、光明区引导基金、深圳市天使母基金以及力合创投四方共同发起设立。
“从天使投资服务体系到种子投资服务体系,实现了对创新企业的连续服务,产业培育成为了一场接力赛。”
随着对种子期投资布局的逐步深化,深圳继续发力——为了缓解投资机构“不愿投、不敢投”的难题,帮助种子期企业跨越“死亡谷”,深圳市科技创新种子基金的科技保险补偿方案即将实施。深圳将利用财政资金对社会资本的投资损失进行兜底补偿,每支子基金最高可获赔投资总额的5%,累计最高补偿额度为3000万元。
深圳的目标是到2026年底,“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基金规模每年增长15%,同时还特别强调了对于“种子和天使等初早期基金,探索取消返投时序进度、资金规模”等要求。深圳正朝着更早期的方向迈进。
其实不难看出,随着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各地逐渐摆脱了单纯依靠资金和投资挖项目的模式,产业培育成为了热议话题。
从一个实验室或一所高校的项目中走出的科研团队,或许在未来能为这座城市带来更大的倍增效应——这也是迈向早期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