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店计划在香港上市。
投资界的每日IPO消息指出,来自深圳的周六福珠宝股份有限公司再次申请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这已经是周六福自2019年以来第五次尝试IPO,堪称一场漫长的上市之旅。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汕头的李伟柱和李伟蓬兄弟在深圳水贝开设了第一家珠宝店。通过加盟模式,他们将周六福扩展至全国,目前拥有超过4100家店铺。尽管名字与周大福、周生生等知名品牌非常相似,但并不姓“周”的周六福常被贴上“山寨”的标签。
在周六福之前,港股市场在2024年迎来了老铺黄金和梦金园的上市,其中老铺黄金表现抢眼,股价大幅上涨。再加上最近上市的蜜雪冰城,港股消费类IPO市场的热度显而易见。
2002年,深圳罗湖区水贝村的广东汕头人李伟柱辞去银行工作,开办了一家珠宝镶嵌工厂。这个地区被称为“珠宝界的华强北”,资源丰富、产业链完善,后来发展成国内最大的黄金珠宝交易中心。李伟柱在这里积累了创业的第一桶金。
2004年,李伟蓬与陈创金共同创立了“深圳市周天福珠宝首饰有限公司”。次年,陈创金将持有的50%股权转给李伟柱,兄弟俩成为公司实际控制人,并从工厂转型,致力于打造珠宝品牌。
周天福后来更名为周六福,李氏兄弟深知命名的重要性——“六同‘禄’”的寓意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同时与行业内的老牌企业如周大福、周大生、六福珠宝高度相似,使得年轻的周六福也拥有一种历史悠久的品牌形象。
然而,这种做法也招致了不少批评,被认为是在蹭知名度、模仿他人,甚至制造假象,为未来可能出现的品牌争议埋下了伏笔。
自2004年起,周六福的第一家直营店在深圳开业,反响热烈。李伟柱趁势在湖南开设加盟店,当年便开设了十几家加盟店,标志着连锁业务的起步。之后,借助“轻资产加盟”模式,周六福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扩张,到2008年左右,门店数量已突破500家。
根据招股说明书,截至2024年12月31日,周六福共有4129家门店,其中自营店仅有91家。
四千多家加盟店构成了周六福的主要收入来源。2022年至2024年间,周六福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1.02亿元、51.5亿元、57.18亿元,同期净利润分别为5.75亿元、6.6亿元、7.06亿元。其中,加盟模式下的收入分别占总收入的52.9%、55.4%和50.5%。
2022年至2024年,黄金珠宝在周六福总收入中的占比逐年上升,分别为53.4%、71.4%、76.5%,逐渐成为公司的主要收入支柱。
招股书中提到,2018年至2021年期间,深圳市永诚资本、道阳横琴、架桥资本、华拓资本等机构曾对周六福进行股权投资。但由于上市进程受阻触发了回购条款,李伟柱等管理层回购了相关股份,多数外部投资者因此退出。在上市前,李伟柱和李伟蓬两兄弟合计持有公司94.46%的股份,牢牢掌控着公司的决策权。
回顾过去几年,周六福一直在IPO赛道上奔跑。2019年,周六福首次冲击IPO未果,之后多次尝试进入A股市场均未能成功。从去年7月起,周六福转向香港市场寻求上市机会。与此同时,同样寻求港股上市的老铺黄金和梦金园均已成功挂牌。
周六福显然不想错过这一波港股上市热潮。
本月,蜜雪冰城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交易,首日股价暴涨,市值突破1000亿港元,成为今年最引人注目的IPO案例之一。蜜雪冰城的成功上市为港股市场树立了一个标杆:其融资认购倍数超过5258倍,认购金额超过1.8万亿港元,刷新了历史记录,成为新一代港股“冻结资金王”。
自此,港股消费类公司的表现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事实上,2024年有许多消费类企业在港股集中上市,掀起了一股融资热潮,不少明星企业的股价也大幅攀升。其中,老铺黄金的表现最为亮眼——今年6月登陆港股后,短短8个月内股价上涨了10倍,令人震惊。美妆品牌毛戈平同样表现不俗,自去年年底上市以来,涨幅接近40%。
此外,小菜园、梦金园、布鲁可、古茗等也实现了不同程度的涨幅。从2025年开始,老乡鸡、海天味业、安井食品、八马茶业、沪上阿姨等消费品牌纷纷提交或再次提交赴港上市申请,更多的消费类项目也在筹备之中,比如东鹏饮料以及传闻中的米村拌饭、猪角·闽南猪脚饭等。
放眼更广范围,不仅是消费领域,一场更大规模的赴港二次上市浪潮正在到来。这份名单中包括了许多重量级企业——已经完成香港IPO的顺丰控股、美的集团,以及即将加入的宁德时代、海天味业、三花智控、赛力斯等。
今年1月,香港交易所行政总裁陈翊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随着中国内地自去年9月以来采取措施鼓励更多企业赴港上市,预计香港将迎来更多IPO交易,“大约有100家公司正在筹备IPO,市场期待一些令人瞩目的名字出现。”
港股正在回暖。今年以来,香港市场的涨幅已经超过10%,是全球表现最好的市场之一。在资产重估的一年里,港股率先开启了新篇章。
“我们注意到越来越多的海外投资者愿意投资优质的中国资产。当有优质项目发行时,全球资本的目光都会聚焦到香港。”前香港交易所高级副总裁兼中国区上市发行服务部主管韩颖姣在清科年会上表示。
面对这些变化,投资者的心态也在悄然改变——从过去认为去港股上市是坏事,到现在积极催促企业赴港上市,抓住新机遇。正如陈翊庭所言,中国资产重估的机会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