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仍在尝试联系肖弘的团队。华东地区的一位关注大模型的投资人表示,“来找他们的人肯定非常多。”
肖弘,1992年出生于江西吉安,2015年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后在武汉开始了创业之路。他卖掉了自己的公司,2022年启动了一个新的AI项目——Monica.im,母公司名为“蝴蝶效应”。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季逸超,同样出生于1992年,本硕毕业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Manus AI迅速走红,一种担心错过的心理也在创投圈中悄然蔓延。据了解,Manus已经悄悄完成了两轮融资,除了老股东真格基金外,红杉中国、腾讯以及原美团联合创始人王慧文也参与了投资。
“去年初它的估值大约是一亿美元,但现在因为爆火,已经很难谈价格了。”有投资人心情复杂地说。
两位90后创业者
来自华科和北京信息科大
在投资人看来,肖弘的故事包含了当下所有吸引人的元素。
2011年考入华中科技大学后,肖弘在大学期间投入大量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曾开发出一些创新产品,包括校园内的微信校内漂流瓶和微信上墙等软件,一度在校内外走红。临近毕业时,他在武汉注册了“夜莺科技”,尝试了匿名社交、二手集市等多种创业方向,但都没有成功,几乎耗尽了之前创业赚到的钱,只能靠外包工作维持生计。
那时,肖弘和他的联合创始人感到非常沮丧,一度决定停止创业,在2016年秋天去北京的大公司找了份工作。有了工作offer后,肖弘抱着试试的心态参加了当年的黑客松活动。
就是在那次比赛中,他认识了真格基金的合伙人刘元。“第二天我们就拿到了真格的SPA,签完合同就可以拿到钱。”肖弘在一次访谈中形容这段经历为“梦幻”。后来,夜莺科技最终卖给了一个独角兽公司。
转折点出现在2022年9月,红杉美国发布了一篇关于生成式AI的文章,标志着AIGC时代的到来。肖弘深受启发,认为AI应用市场将迎来巨大的机遇,于是抓住机会调整了公司的方向。
新公司“蝴蝶效应”逐渐成形,分别在北京和武汉设立了办公室。真格基金将从肖弘上个项目中赚得的所有资金全部投入到“蝴蝶效应”。
沿着AI技术的应用路径,公司后来收购了ChatGPT for Google,并推出了Monica.im,这款产品在海外颇受欢迎,短短几个月内实现了超过千万美元的年度经常性收入,并在去年下半年完成了A轮融资。
直到Manus AI揭开面纱——其名称源自拉丁语“Mens et Manus”(手脑并用),“它是第一个通用AI代理,不仅仅是一个聊天机器人或工作流工具,而是一个真正的自主主体,能够弥合概念和执行之间的差距。当其他AI只是提出想法时,Manus则交付成果。”
Manus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季逸超,同样来自北京,与肖弘同年出生。他在高中时就开始开发苹果应用程序,大一时推出了“猛犸4”浏览器,20岁时创办了Peak Labs,获得了真格基金与红杉中国的投资。
互联网上有这样一段流传的故事:徐小平曾鼓励肖弘“去做你想做的最疯狂的事”,并承诺即使失败了,只要他还想继续创业,就会继续提供资金支持。
一夜成名
在武汉和北京
一夜之间,肖弘团队的成功远远超出了他们的预期。
3月5日晚10点整,Manus在北京和武汉两地团队连线庆祝产品发布,凌晨1点左右访问量激增,次日一觉醒来,Manus已火爆出圈,甚至出现了高价邀请码。渐渐地,不同声音也开始出现。
“过去的17个小时对于团队来说就像是一场充满意外的冒险。”Manus官方发文表示,最初的目标只是分享在探索Agent产品形态过程中的阶段性收获。因此服务器资源完全是按照行业标准来准备的,完全没有预料到会引起如此大的反响。
Manus的合伙人张涛坦言,目前看到的Manus还只是一个初步阶段的产品,距离团队在正式版本中想要达到的效果还相差甚远。在模型幻觉、交付物友好度、运行速度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虽然身体很疲惫,但我们的心依然火热。短期内我们会专注于构建,下一个里程碑再见。”
距离春节DeepSeek引发全球风暴也不过一个月的时间。当时,投资者们普遍错过了DeepSeek的机会。一个月后,Manus突然出现,AI投资者们兴奋起来。有投资人朋友透露,Manus刷屏当天一早,机构内部就紧急组织研究,并通过各种渠道打听肖弘团队的情况,除了询问邀请码体验产品外,更希望能见面交流。
“可以想象,接下来Manus会非常忙碌,估计下一轮融资很快就会确定。”但也有人表示观望,“目前还是演示阶段,让我们再观察一段时间。”
最新的消息是,这个由90后组成的团队正在招聘:打开BOSS直聘,从实习到社会招聘,从财务专员、用户运营、视频剪辑到UI设计师、golang后端工程师、Web前端工程师,共有数十个岗位,薪资从4k到40k不等,其中大部分岗位位于武汉,也有一些岗位设在北京。
武汉对肖弘而言有着特别的意义。他曾提到选择在武汉创业的原因,“公司在试错的过程中,选择在一个熟悉的环境中,这样会更舒适。先在一个熟悉的地方,以最快的速度把事情做出来是最好的选择。”他还提到热干面是他“在全球范围内最喜欢的食物”,并欢迎人们来武汉品尝。
Manus母公司的武汉总部距离肖弘的母校华中科技大学仅隔一条马路。
中国AI竞争的尽头是大学
中国AI市场的竞争也许始于大学。
梳理下来,“清华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光“大模型五虎”中就有四家核心团队与清华大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周,从清华实验室走出的独角兽——智谱AI再次宣布完成了一笔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战略融资,而在四个月前,它刚刚完成了30亿元人民币的融资。智谱AI成立于2019年,背后有一群清华背景的大牛:CEO张鹏本硕博均毕业于清华,董事长刘德兵、总裁王绍兰也都是清华校友。短短几年内,智谱AI已成为国产AI的重要代表之一。
月之暗面是另一家国内最大的独角兽之一,其领导者正是清华学霸杨植麟。高中毕业后,杨植麟被保送到清华大学,大二时转专业进入计算机系,在那里开始了对人工智能和大模型领域的探索。2023年3月,他率领团队创办了月之暗面,联合创始人包括他的清华本科同学兼好友周昕宇,以及同样毕业于清华和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吴育昕。
此外,还有来自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百川智能创始人王小川,以及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完成博士后研究的MiniMax创始人闫俊杰。“大模型五虎”之外,面壁智能创始人刘知远、硅基流动创始人袁进辉、无问芯穹创始团队、潞晨科技创始人尤洋等也都是清华大学的校友。
“我不太看重创始人的毕业学校。但清华系的团队通常比较务实,专注于技术研发。”一位科技投资人如是说。
浙江大学也在AI领域占据重要地位。DeepSeek在全球引发风暴,其创始人梁文锋正是浙大校友。2002年考入浙江大学后,梁文锋完成了本科和硕士学业,2015年毕业后与几位浙大同学共同创立了量化对冲基金公司幻方量化。2023年,全球AI大模型兴起,梁文锋带领团队成立了DeepSeek。
实际上,“杭州六小龙”中的群核科技黄晓煌、陈航都来自浙大竺可桢学院,云深处科技的创始人朱秋国和李超也都毕业于浙大,朱秋国后来还成为了浙大副教授。
当AI以指数级的速度重塑文明新大陆时,中国高校在这一浪潮中跑在前列。2024年全球生成式AI专利数据显示,新增的生成式AI专利最多的学术机构来自中国,其中浙江大学和清华大学遥遥领先,分列第二和第三。
甚至有人说,中国AI竞争的终点将是清华系与浙大系之间的对决。
众所周知,科技创新在于人才,而人才培养的基础在于教育。中国顶尖学府正在不遗余力地培养人才。前不久,清华大学宣布成立新的本科通识书院,致力于培养人工智能与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几乎在同一时间,浙江大学也牵头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建“AI+X”微专业。据了解,C9高校联盟中已有五所院校宣布跟进人工智能书院建设计划。
在这个以光年速度进化的全球AI竞赛中,一场围绕中国高校的精彩较量已经悄然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