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已设立1000亿政府投资基金

图灵汇官网

投资界了解到,北京近期召开了《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的新闻发布会。计划提到,到2027年,北京将培育至少50家核心企业,并形成一个产值达千亿元的产业集群。

这次发布会引起了创投界的广泛关注。北京已设立了一只总规模1000亿元、存续期15年的政府投资基金,主要支持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等前沿产业,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项目。

这样的大手笔,反映了全国城市在新兴产业竞争中的真实状况。

北京在人工智能领域投入巨大。

据统计,北京目前拥有约2400家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公司,占全国总数的40%,其中包括36家独角兽企业,占全国一半以上。预计到2024年,北京的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突破3000亿元,提前完成了三年的发展目标。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苏国斌表示,北京市已经设立了总规模1000亿元、存续期15年的政府投资基金,重点支持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等领域,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项目。

这1000亿元的投资基金是北京市之前一系列大规模政府产业投资基金的一部分。《行动计划》还提出要加强国家基金与市区两级基金的合作,充分发挥市级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和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的作用,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具身智能领域的早期硬科技投资。

为了抓住具身智能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关键期,北京市正在制定专门的支持措施。通过固定资产投资支持具身智能技术的创新、数据突破和应用示范,单个项目的支持金额最高可达1亿元。

作为未来三年北京市发展具身智能的蓝图,《行动计划》提出,到2027年,北京将突破百余项关键技术,产出至少10项国际领先的软硬件产品,培育不少于50家产业链上下游的核心企业,并在三个重要应用场景实现不少于100项的规模化应用,从而形成一个产值达千亿元的产业集群。

近两年来,北京在创投领域表现得非常强势。

上个月,北京海淀区再次扩大其政府投资基金,新增了一个规模为100亿元的中关村科学城科技成长三期基金。截至目前,中关村科学城科技成长基金的总规模达到了200亿元。

据透露,自科技成长基金成立以来,已设立了三期基金。一期基金于2019年成立,总规模为50亿元;二期基金于2024年成立,总规模同样为50亿元。这两期基金已完成了50多次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医药健康、集成电路设计、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五个细分领域。

此外,2024年末,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亦庄)政府投资引导基金二期宣布设立,总规模为100亿元。该基金将重点投资生物技术和大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四大主导产业,以及未来信息、未来健康、未来制造等六大未来产业,全面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

更早些时候,顺义区政府投资引导基金二期即北京顺义股权投资引导基金(有限合伙)正式发布,远期规模100亿元,首期规模10亿元,主要投资于顺义区的高端制造业。

最令人瞩目的是,2024年6月,北京市启动了八支产业基金,包括100亿的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100亿的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100亿的北京信息产业发展投资基金、200亿的北京市医药健康产业投资基金,以及200亿的北京市先进制造和智能装备产业投资基金、100亿的北京市新材料产业投资基金、100亿的北京市商业航天和低空经济产业投资基金和100亿的北京市绿色能源和低碳产业投资基金。这些基金分别由不同的基金管理公司负责运营,资金来源为北京市政府投资引导基金。

年初时,北京的母基金进一步增加了资本。天眼查数据显示,北京市政府投资引导基金(有限合伙)的出资额从1000.1亿元增加到了2500.1亿元,显示出强大的实力。

在全国范围内,北京在创投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清科研究中心的数据表明,2024年北京的募资规模居全国首位,达到1892.79亿元,同比增长88.2%;投资金额排名全国第二,达到1042.72亿元。

创投活动的活跃促进了产业的集聚。数据显示,2024年,北京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例分别超过了30%和40%,同比增速分别为14.6%和9.6%。同时,北京市市级专精特新企业的数量突破了1万家,总收入超过1万亿元,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突破1千家,连续三年稳居全国第一。

《2025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北京正积极布局未来产业,建立投入增长机制,重点培育人形机器人、商业航天、生物制造、新材料等20个未来产业。

这标志着新一轮产业争夺战的号角已经吹响。

本文来源: 投资界 文章作者: aircraft观察
    下一篇

预期到2027年,北京将培育具身智能产业链上下游核心企业不少于50家,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