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轮到北京采取行动了。
最近,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推出了针对应届毕业生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求职7天免费住宿、实习3个月免费短租、就业3年优惠长租”,旨在缓解北漂青年的住房难题。这是北京市首次在全市范围内实施此类政策。
与此同时,深圳也宣布了类似的举措,高校应届毕业生来深求职可以享受15天免费住宿。深圳方面表示,他们只收取梦想,不收取租金。这股热潮也影响了杭州,引发了城市间关于人才争夺的反思。
现在,一场激烈的“抢人”大战正在展开。这些行动表明,城市对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也是城市间科技产业发展竞争的一个缩影。
2025年的第一次人才争夺战中,北京率先出招。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推出了一系列住房福利,包括:
这些政策覆盖了从面试到就业的全过程,最长可达3年,直接解决了北漂青年的住宿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此外,北京经开区还提供了额外奖励,对“双一流”应届毕业生和国际知名大学的留学生给予连续3年的专项奖励。博士生每年5万元,硕士生每年3万元,本科生每年1万元。
深圳也在三天前宣布,将为应届毕业生提供15天免费住宿。深圳科创委主任表示,深圳将为在该市就业或创业的人才提供各种形式的住房保障。
各个城市都在积极争取人才,几乎所有的城市都瞄准了同一个目标——吸引优秀人才。
今年初以来,全国已有超过20个城市发布了人才新政,涵盖了购房补贴、税收减免、创业扶持、子女教育等多方面的福利。特别是受到“杭州六小龙”的刺激,2025年的第一场“抢人”大战显得尤为激烈。
城市间的反思浪潮随之而来。“DeepSeek为什么会出现在杭州?”“为什么南京发展不出‘杭州六小龙’?”这些问题在各地纷纷涌现。
深圳率先召开新闻发布会,主题明确——“打造最好的科技创新生态和人才发展环境”。这反映出深圳对“大疆之后再无创新”的担忧。
这场反思浪潮实际上在问:为什么没有留住能创造出“杭州六小龙”的人才?
尽管各地都在推出补贴和优惠政策,但仍然经常遇到只为拿补贴而来的“候鸟企业”以及难以在当地扎根的年轻人。归根结底,“抢人”容易,“留人”难。
一位投资人指出,各地应该回顾过去十年的发展历程,思考是否曾经为像幻方量化这样的机构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换句话说,能否支持那些不符合当时主流市场环境的企业与人才,这个问题仍然值得深思。
还有游戏科学创始人冯骥提到:“(杭州)节奏没有那么快,房价也不太高,大家能够耐得住性子。” 对于“北漂”、“沪漂”、“深漂”来说,他们是否能在生活成本高的城市坚持下去,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因此,从北京到深圳,首先解决的就是居住问题。只有安居才能乐业。
从“抢人”到“留人”,城市间的人才竞争进入了2.0时代。
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曾说:“我们并没有什么高深莫测的奇才,都是一些高校的应届毕业生。” 这意味着城市的命运不仅取决于资源和资金,更重要的是如何将人才转化为生产力,并长期留存下来。
2025年的抢人大战实质上是一场城市未来前景的较量。
人才是城市产业的核心力量。随着产业升级,对高精尖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这些人才有时甚至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例如,在武汉光谷的“院士产业合伙人”计划中,中科院院士张清杰团队的入驻带动了超过20家上下游企业的聚集,形成了第三代半导体材料集群。光谷人才局表示:“每引进一名顶尖人才,平均可以撬动5亿元的产业投资。”
抢人只是表象,背后是一场产业竞赛。在短短几年内,从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产业话语权转换,到企业转型,变化可能只在一朝一夕之间。
对于任何一座城市来说,能迅速聚集资金和资源,并在短时间内完成产业迭代的机会是非常难得的。城市间争夺的不仅是下一个梁文锋或王兴兴,还有下一个科技时代的主导权。
春节后,杭州推出了一系列新的经济政策,市级财政资金增加到502亿元,并拿出15.72%的产业资金投入到优质新质生产力。江苏省也迅速行动,成立了多个产业专项基金,总规模达到408亿元,覆盖了多个城市和企业。
另一边,深圳提出了对标杭州的六家创新企业——优必选、晶泰科技、速腾聚创、越疆科技、佑驾创新和微基科技,并设立了100亿元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基金,发布了相关专项政策。
最新的动态来自重庆。昨日,重庆市委书记袁家军会见了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一行,并提出了在人工智能应用、新型能源算力枢纽构建、数字重庆建设等方面的多项合作。
杭州的崛起成为一条鲶鱼,搅动了一池春水。
当前,中国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任何一次产业机遇,都有可能改变一座城市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