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幕仍在继续。
据《彭博》报道,东鹏饮料正接近与摩根士丹利和瑞银达成合作,计划在香港上市。预计第二上市可能在2025年进行,募集资金目标为10亿美元。
东鹏饮料的背后,是潮汕商人林木勤30多年的奋斗历程。该公司成立于1987年的深圳,曾因未能跟上时代步伐而濒临破产。直到2003年,林木勤接任领导职务,研发出爆款产品,并最终在2021年正式登陆A股市场。
至此,“A+H”上市大军再添新成员。前有美的集团和顺丰控股相继成功登陆港股,后有宁德时代、赛力斯和海天味业,2025年赴港二次上市的大军正在集结。
1300亿饮料巨头
即将再次敲钟
还记得2021年5月27日,东鹏饮料母公司东鹏饮料在上交所挂牌上市,成为A股功能饮料第一股。上市首日,东鹏饮料迅速涨停,市值达到260亿。如今,经过近四年的发展,截至1月21日,东鹏已成为市值达1300亿的饮品巨头。
根据最新财报,2024年前三季度,东鹏饮料实现营收125.58亿元,同比增长45.34%。此前,2023年公司总收入突破100亿元人民币,净利润达到20亿元。
实际上,早在2022年,东鹏饮料就曾计划在瑞士证券交易所发行全球存托凭证(GDR),以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但由于相关上市要求的收紧,该计划最终被搁置。直到今天,东鹏饮料转战港股。对于最新的消息,东鹏饮料方面回应称,已与来访的投行保持沟通,了解相关政策,“目前我们没有决定要做任何事情。”
国内消费品牌正经历出海热潮,东鹏饮料也不例外。从广东出发的小瓶饮料,现已遍布全国,并吹响了进军海外市场的号角。
为了“走出去”,2024年3月,东鹏饮料发布公告,同意以证券投资的方式对境内外产业链上下游的优质上市公司进行投资;2024年底,东鹏饮料还宣布拟与印尼合作伙伴设立合资公司,围绕软饮料生产和贸易开展业务。
在A股之外上市的野心,显然与东鹏饮料的全球化发展战略相契合。正如许多创投圈人士分析,“港股是很多中国品牌布局国际化的重要桥梁和契机。”
潮汕大佬操刀
从濒临破产到千亿市值
东鹏饮料的背后,是潮汕人林木勤一段力挽狂澜的创业故事。
东鹏饮料集团创建于1987年,是一家历史悠久的饮料生产企业。然而,真正为人熟知的东鹏特饮是在10年后才面世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功能饮料市场蓬勃发展,红牛等品牌已经大受欢迎,这给东鹏特饮带来了机会。1997年,东鹏特饮推出,乐虎则在1998年问世。
尽管如此,红牛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大多数功能饮料只能在其阴影下生存。东鹏特饮的“翻身”经历了很长时间,背后的关键人物是东鹏饮料的董事长林木勤。
2003年,国家允许国有资本退出一般竞争性行业。此时濒临倒闭的东鹏饮料年产值不足2000万元,连员工工资都无法发放。公司高层计划将资产优先转让给内部员工,以渡过难关。
时任东鹏饮料集团销售总经理的林木勤认为这是一个机会。他面临两个选择:一是与众人集资购买公司地皮和厂房,但个人股份较小;二是以较低成本购买公司的品牌和生产设备,继续做饮料,但由自己主导。
经过深思熟虑,林木勤选择了后者。在接手东鹏饮料之前,他在一家合资饮料企业工作了10年,从基层生产线到销售部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林木勤雄心勃勃,想要打造一个民族品牌。然而现实却十分严峻,他曾回忆:“没有资源、没有渠道、没有资本,这是我接手东鹏时面临的困境。”为了争取资源,他跑遍了各个城市;为了建立销售渠道,他联系了无数个经销商,洽谈渠道和价格。
功能饮料成为了市场的突破口。2009年底,他倡导包装差异化和价格差异化,推出了至今仍在使用的带有防尘盖的瓶装东鹏特饮,并重点在广东地区推广,迅速打开了市场。
2013年,东鹏特饮邀请谢霆锋作为品牌代言人,大力进军全国市场。2016年,为了寻求差异化,东鹏特饮推出了“年轻就要醒着拼”等广告语,主打年轻化。如今,东鹏饮料市场占有率持续上升,产品线也扩展到了即饮咖啡、电解质水、无糖茶等多个领域,占领了消费市场。
在整个过程中,东鹏饮料至少拒绝了数十次外部投资者的投资请求,仅有唯一的外部投资者加华资本。
林木勤带领公司从破产边缘走向上市,成就了一个逆袭的故事。
2025,A+H上市潮
放眼望去,是一场赴港二次上市的浪潮。
最近引起轰动的是宁德时代。上个月,宁德时代发布公告,计划发行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最迟将在2026年6月前上市,成为“双重上市”的动力电池龙头。这意味着,已在A股上市、市值万亿的“宁王”正式赴港IPO。
而宁德时代赴港上市的背后,与其全球化战略密不可分。
同样,海天味业也发布公告,计划发行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海天味业已于2014年在A股上市,最新市值超过2300亿元,是名副其实的“酱油一哥”。
正如公告所言,海天味业赴港,是为了进一步推进全球化战略,提升国际品牌形象和综合竞争力。
此外,1月15日,A股上市公司三花智控向港交所递交了首次公开发行H股股票并在港交所主板上市的申请,正式宣告赴港。市值约2000亿元的赛力斯也在筹备港股IPO,目前处于前期准备阶段。
更早之前,美的集团、顺丰控股等已先后完成赴港二次上市。
那么,这一波“A+H”上市潮为何如此强劲?
最显而易见的原因在于,随着全球化成为大趋势,行业龙头企业需要拓展海外业务,许多A股公司希望通过赴港上市来进一步推进国际化进程,因此更倾向于选择“A+H”的两地上市结构。
与此同时,香港监管层一直在推动A股公司赴港上市的进程,并积极缩短IPO审批流程。特别是2024年12月,港交所拟降低“A+H”股上市的最低门槛,使得大型A股上市公司赴港IPO的进程加快。
“我们注意到越来越多的海外投资人愿意投资优质的中国资产。有好的项目发行时,全球的资本目光都会聚焦到香港。”香港交易所高级副总裁兼中国区上市发行服务部主管韩颖姣在清科年会上表示。
由此,2025年的赴港上市潮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