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慈星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正在筹划购买武汉敏声新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汉敏声)的控股权。为此,公司证券自1月15日起开始停牌,预计停牌时间不超过10个交易日。
武汉敏声由武汉大学博导孙成亮创立,成立至今仅五年,距离其最近一轮融资也不到半年。尽管如此,这家公司现在却面临被收购的局面。回顾双方的历史渊源,武汉敏声在最初接受慈星股份投资时就承诺将提交上市申请,但至今尚未实现盈利,最终选择了并购这条路。这使得其背后的投资方也有望退出。
这一情况反映了当前市场的一个趋势:自相关政策和监管放开以来,大量初创公司纷纷通过并购退出,成为当前并购浪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慈星股份计划通过发行A股股票及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武汉敏声的控股权,并募集配套资金。本次收购不会导致公司实际控制权的变化。目前,交易仍在筹划阶段,具体细节需待后续公告确定。
慈星股份已与武汉敏声的实际控制人孙成亮以及多家股东签署了意向性协议,初步达成了购买资产的意向。这些股东包括宁波敏研企业管理合伙企业、宁波华彰企业管理合伙企业、宁波敏率企业管理合伙企业、宁波敏浦企业管理合伙企业以及宁波闵芯创业投资合伙企业。这些股东合计持有武汉敏声55.5%的股份。如果交易顺利完成,慈星股份将持有武汉敏声约65%的股份,成为其控股股东。
武汉敏声近年来在市场上频频出现。其创始人孙成亮不仅是武汉大学工业科学研究院的博士生导师,还拥有深厚的学术背景。他曾在美国深造并担任研究员,回国后致力于射频滤波器的研究工作。
2019年,孙成亮联合14名国际知名业内专家共同创建了武汉敏声,专注于采用MEMS工艺生产射频体声波滤波器(BAW),同时提供压电式麦克风和压电超声传感器芯片。业界认为,这是国产射频体声波滤波器芯片的重要突破。
截至目前,武汉敏声已成功量产超过10款BAW滤波器,并通过70余家客户的验证,向30余家下游客户供货,出货量超过1亿颗。公司在武汉、苏州、北京和新加坡等地设有研发中心、中试平台和生产基地,是国内率先实现BAW滤波器技术突破并实现规模化生产的公司之一。
武汉敏声已获得4轮融资,背后有长江证券、湖北科投、庚星股份等多家投资机构的支持。最近的一次融资是在去年9月,由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长江产业集团和骆驼基金等共同投资,使公司融资总额接近10亿元,估值达到近30亿元。
慈星股份早在2021年末就对武汉敏声进行了2亿元的增资,取得了该公司12.5%的股份。截至收购前,慈星股份持有武汉敏声9.4%的股权。双方的合作一直十分紧密。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双方曾约定,武汉敏声应在2023年底前提交上市申请,但最终却选择了并购的道路。
对于此次收购,慈星股份面临着不小的压力。作为国内首批电脑横机研制企业,慈星股份的主要产品是智能针织机械设备。公司在2012年成功上市,目前市值约为78亿元。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为17.84亿元,同比增长3.74%,但账面货币资金约为2.67亿元,短期负债为2.5亿元。
另一方面,武汉敏声在2024年上半年的营收仅为678万元,期间亏损1.31亿元,未盈利问题依然严峻。
有业内人士分析,慈星股份希望通过此次并购进一步扩展其在半导体领域的业务布局。同时,随着政策支持和监管环境的改善,市场估值趋于理性,小额或中等规模的交易成功率大幅提升,这是一个不错的交易时机。
当前,许多上市公司都在积极寻找优质未盈利的并购标的,试图通过并购来增强自身实力。而对于未盈利的企业来说,IPO之路遥不可及,且亏损状态降低了它们在融资市场的吸引力,因此并购成为一种重要的退出路径。
近期,华海清科计划以10亿元收购芯嵛半导体82%的股权,晶丰明源收购易冲科技100%的股权,芯联集成收购芯联越州72.33%的股权等案例相继出现,表明未盈利企业正通过并购实现退出。
在第二十四届中国股权投资年度大会上,德弘资本董事总经理王玮观察到,许多财务状况不佳的公司都在寻求并购。例如,一些公司由于债务负担过重,或者经过多轮融资后难以回购优先股,需要整体接盘的公司;还有一些公司在原有创始人的带领下遭遇发展瓶颈,成为新的并购目标。
然而,这样的并购也伴随着诸多挑战。交易结构复杂,对投后管理能力要求极高,需要专业的团队来操作。此外,并购未盈利资产存在经营风险、商誉风险和整合风险。资产短期内可能无法带来回报,后续如果不能实现创新,甚至会拖累公司业绩。
“真正有价值的亏损资产不多,只有少数企业能在窗口期内成功交易,每个并购机会都值得珍惜。”一位行业人士总结道。
为了规避风险,一些上市公司会选择与投资机构合作,先对标的进行参股投资,待其具备盈利能力后再发起合并。正如鼎晖投资董事总经理李磊在清科年会上所呼吁的那样:“中国这个生态圈还在动态发展中,需要更多的并购基金生态圈的合作伙伴,例如GP、上市公司、银行、中介机构的参与。”
一个更加成熟的并购时代正逐渐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