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月10日),中国拼搭角色类玩具品牌布鲁可在港交所主板正式挂牌上市,发行价为60.35港元,开盘涨幅超过80%,总市值突破250亿港元。
此次IPO,布鲁可获得了巨大的关注,在招股过程中获得了6000倍的认购,吸引了三位基石投资者,包括景林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UBS AM Singapore、富国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及富国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累计认购金额达到5000万美元。
布鲁可的背后是一位80后的连续创业者——朱伟松。他曾联合创办了游族网络,并在公司上市那一年离开,转而投身玩具行业。2014年,布鲁可在上海成立,专注于开发不同款式的拼搭角色类玩具,迅速以“奥特曼”和“变形金刚”等热门IP崛起,成为中国最大的拼搭角色类玩具企业。该品牌背后还得到了多家知名创投基金的支持,如君联资本、源码资本、云锋基金和高榕创投。
市值突破250亿
时间回到2009年,20多岁的朱伟松来到上海,与林奇等人共同创立了游族网络。2014年,游族网络成功登陆中国A股主板,朱伟松也跻身亿万富翁行列。然而,他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选择投身另一场创业征程。
朱伟松决定进入积木行业,因为他发现许多乐高玩具并不完全适合儿童。传统积木只能按照说明书搭建,容易被遗忘在角落里。相比之下,布鲁可玩具更注重互动性和可重复性。2014年底,朱伟松与几位老友共同创立了葡萄科技,并推出了“布鲁可”品牌。2016年起,布鲁可开始研发适合儿童特点和需求的积木玩具,其自有IP“百变布鲁可”和“英雄无限”相继诞生。
市场上常见的益智积木往往采用小颗粒设计,容易造成安全隐患。而布鲁可积木则更注重安全性和互动性,不再局限于复杂的单一体验。
布鲁可凭借差异化的策略,拥有丰富的IP矩阵。截至2024年6月30日,其在售SKU数量达到431款。自有IP方面,“百变布鲁可”和“英雄无限”动画系列的累计播放量超过152亿次,总粉丝量超过500万。其中,“百变布鲁可”有50款在售SKU,“英雄无限”有53款。这些IP覆盖了孙悟空、哪吒、关羽、张飞、赵云、杨戬等经典角色。
在IP授权方面,布鲁可获得了约50个知名IP的授权,包括“奥特曼”、“变形金刚”、“火影忍者”、“漫威”、“小黄人”、“宝可梦”、“哈利·波特”及“星球大战”等,并已将其中10个知名IP商业化。例如,奥特曼SKU有134款在售,变形金刚SKU有64款。
布鲁可的价格策略相对亲民,主流产品价格区间为9.9元至399元。其中,热销的大众价格带产品定价为39元,平价产品定价为9.9元至19.9元。
目前,布鲁可已成为中国最大、全球第三大的拼搭角色类玩具企业。2023年,其实现了约18亿元的GMV,同比增长超过170%。
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布鲁可的营收分别为3.30亿元、3.26亿元、8.77亿元及10.5亿元。2024年上半年的收入已经超过了2023年全年的收入。此前,布鲁可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直到2024年上半年实现经调整净利润2.92亿元。
其中,大部分营业收入来自“奥特曼”IP相关产品的销售。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奥特曼IP产品分别占营收的63.5%和57.4%。可以说,布鲁可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奥特曼”这一IP。
经过十年的创业历程,布鲁可终于在IPO敲钟舞台上亮相。42岁的朱伟松迎来了职业生涯的新里程碑。
布鲁可自成立以来已完成三轮融资,累计融资17.87亿元。2018年,其完成了8.57亿元的天使轮融资,其中包括林奇的1亿元投资。2020年,布鲁可完成了3.3亿元的Pre-A轮融资,由源码资本、君联资本和高榕创投共同领投。2021年4月,布鲁可完成了近6亿元的A轮融资,由云锋基金和君联资本联合领投,源码资本、高榕创投及其他原股东跟投,最新估值达到72亿元。
根据招股书,IPO前,创始人朱伟松持有54.95%的股份。君联资本和源码资本分别持有7.03%和5.64%,为前两大机构投资方。此外,云锋基金持股3.15%,高榕创投持股1.19%。
君联资本表示,布鲁可凭借其在产品、技术、设计、IP及渠道方面的全面布局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潜力。源码资本则认为,布鲁可通过与头部IP合作形成了强大的规模效应。云锋基金也看好布鲁可的发展前景,认为其具备全球影响力。
当前,全球玩具市场规模正在快速增长,从2019年的6312亿元增至2023年的7731亿元,预计2028年将达到9937亿元。玩具市场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一些看似“看不懂”的生意正悄然崛起。例如,泡泡玛特和卡游都是通过独特的商业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泡泡玛特在2020年成功上市,市值突破1000亿港元。卡游在2021年和2022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3亿元和41亿元,经调整后的净利润分别为8亿元和16亿元。
从泡泡玛特到卡游,再到今天的布鲁可,每个时代都会涌现出不同的成功企业。这些公司在各自的领域内默默耕耘,逐渐成长为行业的佼佼者。
2024年,香港资本市场迎来一波强劲的“赴港上市潮”。从科技新贵到行业巨头,众多内地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香港。新的一年,港股市场变得更加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