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获得的消息显示,12月3日,复旦科创母基金超额完成了5亿元的首轮融资,正式宣告成立。预计明年将完成二轮融资,实现首期总规模达到10亿元。
与此同时,复旦科创投资基金也正式启动,基金计划规模同样为10亿元。该基金将重点关注生命健康、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以及未来产业等领域,致力于投资和孵化解决国家关键技术和科技前沿领域转化的项目,优先支持复旦大学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和校友创业项目。
复旦科创母基金的成立标志着复旦大学在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高校基金在创投领域的影响力也在逐渐增强。
复旦科创母基金董事长孙彭军表示,基金的核心使命是促进复旦大学高质量、高效的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该基金由复旦大学联合地方政府、国有企业及市场化机构共同发起设立,落户于徐汇滨江,首期规模预计为10亿元,重点投资4+X(生命健康、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及未来产业)前沿领域,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生态系统。
经过一年的发展,复旦科创母基金已经组建了一支专业的基金管理团队,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此外,卿云投资也在今年9月完成了中国基金业协会的管理人登记。
在当前募资困难的情况下,复旦科创母基金成为了宝贵的资源。孙彭军透露,基金将重点配置四类基金管理人:高校或研究机构设立的基金、与投资方向相符的高水平孵化器设立的基金、行业龙头企业以及知名市场化投资机构。
一年前,复旦科创母基金正式宣告成立,并超额完成了5亿元的首轮融资。首期基金合作子基金包括联想创投、上海国投未来公司、粤科母基金、中科创星、光速光合、礼来亚洲、新微资本、复健资本等。
同一天,复旦科创投资基金也正式启动,基金计划规模为10亿元。这个直投项目的投资基金将聚焦生命健康、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及未来产业等领域,重点投资孵化国家“卡脖子”技术突破和科技前沿领域转化项目,优先支持复旦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和校友创业项目。
为了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复旦大学推出了一系列新举措,如F-LAB项目首期班授旗仪式、科创联盟及大赛启动等。F-LAB项目是复旦科技成果转化创业赋能项目,由复旦大学联合复旦科创母基金、复旦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及复旦大学校友总会共同推进,旨在打造复旦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和科创资源整合平台。
孙彭军希望,通过复旦科创母基金,能够培养出一批有影响力的科创企业和企业家,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期待10年、20年后,我们也能培养出像马斯克那样的人物。”
复旦大学不仅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表现出色,在创投领域也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许多复旦校友在一级市场中活跃,如上海科创集团的傅红岩、云锋基金的虞锋、光速光合的宓群、德同资本的邵俊、礼来亚洲的陈飞、金沙江创投的朱啸虎、中金资本的单俊葆和红杉中国的刘星等,他们在医疗健康、先进制造、互联网科技和新能源新材料等多个领域都有显著的投资业绩,大力支持母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和校友创业。
在半导体领域,复旦大学也有卓越的表现。被誉为“中国半导体之母”的谢希德教授在1958年创办了复旦大学的半导体物理专业,奠定了复旦微电子学科的基础。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复旦微电子学科在微电子和芯片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各行业。
据统计,截至今年7月,由复旦校友担任董事长或总经理的科创板上市半导体企业至少有9家,分布在半导体产业链的各个细分领域。此外,复旦校友在半导体产业的研发贡献和与复旦大学的合作也非常密切。
科技成果转化的大潮正在席卷而来,越来越多的中国高校意识到,要实现技术落地,创投的力量不可或缺。复旦科创母基金和类似的高校科创基金正是这一趋势的生动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其他高校也在积极推动类似的科创基金。例如,去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启动了“上海交大-大零号湾科技创新基金”,该基金由上海国资母基金与上海交通大学等共同出资,总规模为10亿元,主要覆盖科创企业种子轮、天使轮、加速轮阶段的股权投资,支持上海交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企业聚集。
今年5月,香港科技大学宣布成立了“紅鸟创新创业基金”,计划投入5亿港元,并吸纳市场投资伙伴,与港科大共同创立价值20亿港元的风险投资基金,专门服务于港科大师生科技成果转化。
近年来,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西湖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天津大学、中南大学在内的多家高校都设立了股权投资基金,共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