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正义史上最遗憾的一笔投资

图灵汇官网

“Masa先生,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你今天仍是英伟达的最大股东会怎样?”这是本周英伟达日本峰会上,黄仁勋问孙正义时提出的问题。听到这话,孙正义不禁抱住了黄仁勋,假装哭泣——原来他曾是英伟达的最大股东,一度持有英伟达近5%的股份,但在2019年清仓退出。

英伟达无疑是近年来全球最引人注目的公司之一,股价在五年内暴涨数十倍,最新市值已突破3.6万亿美元,成为人类历史上市值最高的公司。这意味着,孙正义在2019年出售英伟达股票时,错过了超过1500亿美元(约合1万亿元人民币)的潜在收益。

短短五年间,孙正义深感懊悔。“想到我错过的机会,真是让人沮丧,我非常后悔卖掉了英伟达的股票。”他将英伟达视为其投资生涯中的重大失误:“错过了一条大鱼。”

孙正义的反思揭示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投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适时退出。

孙正义最大的遗憾

错过英伟达,损失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

孙正义曾有三次机会成为英伟达的大股东。

2016年,孙正义领导的软银集团以32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英国芯片巨头ARM。一个月后,孙正义邀请黄仁勋到家中进行了一场私密对话:

“Jensen,市场尚未认识到英伟达的价值,未来它将颠覆所有人对它的认知,但市场并未理解这一点。你需要再坚持一段时间,因为你正在创造未来。” “我已经收购了ARM,现在我想买下英伟达。” 孙正义提议借钱给黄仁勋,联手收购英伟达,将其私有化。然而,谈判最终因黄仁勋的拒绝而终止。十年后,黄仁勋回忆说:“我现在非常后悔当时没有接受你的钱,那确实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随后,孙正义考虑将ARM与英伟达合并。2020年,由于投资造成的巨大亏损,ARM被孙正义摆上了货架,拟出售给英伟达。虽然谈判一度进展顺利,但最终因监管问题未能达成协议。

最令孙正义懊悔的是,他在2019年清仓了英伟达的所有股份。2017年,软银从公开市场购入英伟达股票,持股近5%,一度成为英伟达的最大股东之一。然而,两年后,软银以70亿美元的价格卖掉了所有英伟达的股票。

不出所料,短短五年间,英伟达颠覆了所有人的预期,在AI投资热潮的推动下,股价一路飙升,一度成为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公司。

回顾这段历史,孙正义抛售英伟达股票的决定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失误,成为他心中最大的遗憾。按英伟达目前的价值计算,孙正义五年内损失了超过1500亿美元(约合1万亿元人民币)。

英伟达的崛起之路

2019年前后发生了什么?

一切都始于黄仁勋。祖籍浙江青田,黄仁勋1963年出生于中国台湾,30岁时与两位合伙人共同创立了英伟达,致力于图形芯片市场。1999年,这家初创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

这一年,英伟达推出了全球首款GPU——GeForce 256,标志着现代GPU的诞生,也是英伟达从图形处理向更广泛计算领域扩展的开始。很长一段时间里,游戏一直是英伟达的主要业务。

2012年左右,AI技术开始崭露头角,黄仁勋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趋势,认为AI将是未来科技发展的关键方向。于是,英伟达逐渐将重心转向AI芯片的研发。

此后十余年,随着游戏和AI的发展,英伟达迅速崛起。2017年末,英伟达连续多个季度业绩超出华尔街预期。这一年,加密货币的热潮给英伟达带来了意外之财,市场上甚至出现了一卡难求的局面。到2018年第三季度末,英伟达股价两年内上涨了7倍。

但在此之后,英伟达进入了暴跌模式——加密货币热度衰退,导致中端显卡Pascal系列库存过剩,投资者对利率上升、全球经济放缓以及半导体需求下降表示担忧。种种因素导致市场大规模抛售,英伟达市值在三个月内蒸发了58%。

2019年,英伟达开始加强数据中心业务,并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斥资69亿美元收购了芯片公司Mellanox,该公司是加速计算网络解决方案的领先者,全球一半以上的超级计算机都依赖于它。这次收购无疑进一步扩大了英伟达在数据中心和网络领域的影响力。

到2020年,英伟达的收入再次增长。次年3月,英伟达的业绩超过了市场预期,其中数据中心营收同比增长了124%。11月底,英伟达的股价在短短一年半内上涨了3倍。2022年第一季度,数据中心业务的收入首次超过了游戏业务,成为英伟达新的收入支柱。

多年来,黄仁勋多次表示:“英伟达不是一家游戏公司,它将推动下一次AI革命。”他希望成为AI浪潮中的“卖铲人”,成为推动和加速AI发展的力量。

如他所愿,2022年ChatGPT的发布引发了人工智能的热潮,英伟达的股价随之大幅上涨。2023年6月,英伟达市值突破1万亿美元,2024年2月突破2万亿美元,2024年6月达到3万亿美元,如今更是突破了3.6万亿美元。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英伟达已成为全球最强的上市公司,黄仁勋也成为全球科技界最有权势的人物之一。

但在孙正义看来,英伟达仍然“被低估”。如此巨大的回报诱惑,难怪黄仁勋提起往事时,孙正义直言“扎心”。

“退得好才是真高手”

这些年,我们见证了无数投资与退出的故事。有人选择保守策略,小赚即退;有人执着于IPO的回报神话,最终却在上市后遭遇滑铁卢;还有人坚定持有,最终收获颇丰。

这一切的核心在于——何时退出。

回顾中国创投界,许多精彩的退出瞬间历历在目。

印象深刻的例子是ofo。共享单车曾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最后一波风口,各路玩家纷纷加入,最终摩拜和ofo占据了市场95%的份额。2017年,ofo和摩拜曾为合并展开实质性谈判,但最终无果而终。结局如大家所见,ofo和摩拜双双陨落。

后来,ofo早期投资方金沙江创投的朱啸虎在《腾讯新闻-财约你》节目中感慨:“确实非常遗憾。中国互联网商业史上,这可能是唯一一个因为合并谈判失败导致第一、第二名全部沉落,第三名翻盘的案例。”

2017年12月,眼看合并无望,朱啸虎以最新一轮估值20%的溢价(相当于34亿美元),将股份卖给了阿里巴巴,从而实现完全退出。而其他近20家投资机构几乎全部折戟。

类似的场景发生在饿了么。2011年,金沙江创投投资饿了么数百万美元。2018年,饿了么被阿里巴巴以95亿美元收购,金沙江创投获得了数十倍的回报。朱啸虎在朋友圈中难掩喜悦:“在三国大战全面爆发前,先让财务投资人全身而退,这点必须感谢阿里。”

另一个典型例子来自“风投女王”徐新。2018年,徐新执掌的今日资本参与了Manner咖啡的首轮融资,到2020年底持股已达44.75%,成为Manner的大股东。2021年6月,Manner完成2亿美元融资,估值超过20亿美元,增长迅猛。

令人意外的是,大股东今日资本此时选择退出,缔造了一场高额回报——根据《晚点LatePost》,今日资本撤出Manner时获得了约7亿美元的回报。

如今,“投得好,不如退得好”已成为共识。

朱啸虎曾透露,金沙江创投内部有一个策略:如果企业仍在高增长阶段,增长超过50%,则继续持有;如果增长低于20%,则择机退出。

但最完美的退出机会总是稍纵即逝。时易世变,几分功力,几分运气。

本文来源: 投资界 文章作者: 承玄解金
    下一篇

快餐巨头快乐蜂宣布,已达成协议以 2,020 万新元(约1亿人民币),收购中国香港米其林星级点心连锁店添好运剩余 8% 的股份。此前快乐蜂已持有添好运的92%权益,交易后添好运将成为全资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