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低空游火爆,这些挑战依然明显

图灵汇官网

5月1日,贵旅集团联合亿航智能举办了一场特别的活动——贵州文旅观光飞行展演正式拉开帷幕。活动中,一架黑白配色的EH216-S无人驾驶航空器从黄果树瀑布景区升空,标志着全国首次在大型瀑布景观区尝试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低空观光飞行。

这次展示的机型是目前全球唯一一款获得载人适航三证(型号合格证、生产许可证、标准适航证)认证的无人驾驶载人飞行器,并且已经取得了运营许可。

根据记者的观察,“五一”假期期间,海南、浙江、广东、四川、安徽、上海等地纷纷推出了低空游览服务,其中直升机观光路线尤其受到游客欢迎。

重庆在“五一”期间启动了低空飞行消费周,4月30日至5月5日,每天都会通过官方小程序发放低空飞行消费券,持券者可参与高空跳伞、低空观光等活动。参与此次活动的企业数量达到了35家,相比去年增长了45%。

安徽黄山及其周边地区同样在“五一”假期设置了多个低空游览点,游客可以从空中欣赏黄山山脉的壮丽景色以及徽派古村落的独特风貌。

在上海,上海新空直升机有限公司的杨浦复兴岛飞行基地于5月1日正式投入运营,并开启了黄浦江陆家嘴区域的昼夜低空游览项目。直升机从黄浦江边出发,途经杨浦大桥,最终到达陆家嘴金融区上空,游客能够近距离看到东方明珠塔、金茂大厦、上海中心大厦和环球金融中心这四大地标建筑。尽管夜间飞行费用较高,超过2000元仅持续10分钟,但仍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兴趣,运行第二天就完成了8个航班任务,接待了近50名乘客。

成都在“五一”期间也推出了市内第一条城市低空观光线路,游客有机会乘坐直升机游览熊猫基地的重要设施以及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物。

实际上,“五一”并不是唯一的例子。近年来,各地的低空游览需求显著增加。例如,在成都,官方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4月期间,空中游览和跳伞运动等低空文化旅游活动共进行了4.5万余次,同比增长了18.1%。而在海南这样的通航条件优越的地方,2024年的空中游览和跳伞飞行次数分别达到了20.98万次和1.49万次,位居全国首位。

这种趋势的背后是低空经济连续两年被列入政府工作报告的结果,各地政府正积极制定相关政策来推动低空旅游的发展。例如,《广州市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鼓励航空运营商开发低空旅游和航空体育项目;《海南省低空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则提议拓展低空飞行器的应用场景,支持海口、三亚等地结合驿站布局开通直升机、飞行汽车等低空旅游线路,丰富低空旅游的内容和形式。

然而,低空旅游的兴起也给监管部门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据记者了解到,在今年“五一”期间,民航华东地区管理局要求各个监管局加强对通用航空的检查,部分地区甚至暂时停止了空中游览和体验飞行等活动,直到局方组织监察员完成安全评估后才重新开放。

实际上,对于涉及载人的通用航空项目,民航局始终保持着严格的监管态度。例如,如果通航公司不能保证在人口密集区发生动力系统故障等紧急情况时能够安全避开该区域,则禁止在此类地区开展业务。

此外,获得全球首张载人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的亿航智能公司,其获批运营的航空器也有许多运行限制,如禁止在恶劣天气条件下运行、仅限白天操作、必须在隔离空域内飞行、只能在人烟稀少的地区上方飞行、需保持远程驾驶员视线接触范围之内、禁止水上运行(包括起飞、降落和迫降)等。

多位行业专家指出,在中国民航领域,安全性始终被置于最高优先级,而对于通用航空而言,虽然要求不像民航那样严格,但在日常培训和监督方面同样需要高度重视。运营方首先要认识到安全比盈利更为重要。

另一方面,监管机构面临的另一大难题是人力资源不足。在今年两会期间,民航华东地区管理局党委书记姜春水提到,当前低空经济在适航审定管理上遇到的一些问题。

他指出,截至去年年底,中国的无人机制造企业已达700多家,需要适航审定的中大型无人机型号多达800余个,而过去将近40年里,通过审定并获得批准的有人驾驶飞机型号仅有81个。随着低空经济逐渐升温,无人驾驶航空器等新型航空器的需求急剧上升,导致适航审定的工作量和难度大大增加。目前已有44个无人机型号正在接受审查,现有的适航审定资源已经不堪重负,成为制约低空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之一,因此建议扩大适航审定人员队伍规模。

本文来源: 图灵汇 文章作者: 逸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