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已经连续两年被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中国的低空经济正在快速发展,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安全风险管理。
如今,人们可以预约“空中出租车”进行跨城通勤,利用无人机送外卖和包裹,甚至乘坐观光直升机俯瞰城市。这些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场景,现在逐渐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例如,在今年的春运期间,游客乘坐飞机穿越琼州海峡只需35分钟。
除了交通出行和物流配送,低空经济还在农业植保和应急救援等领域迅速应用。
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专职总师单晓明看来,低空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
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局的数据,预计到2025年,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人民币,到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人民币。
低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国家层面,去年中国国家发改委成立了低空经济发展司,中国工信部成立了低空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各地政府也纷纷采取行动。据统计,过去一年,约30个省份将低空经济发展纳入政府工作报告或出台了相关政策。例如,广州和深圳等城市出台了多项配套措施,进一步支持低空经济的发展。
航空发动机、电池技术和飞行控制系统等领域的技术突破,也是低空经济崛起的关键因素。
航空发动机被称为飞机的“心脏”,被誉为现代工业的“明珠”。它是各国争相研发的尖端科技之一。
单晓明表示,中国已经研制出一系列先进的中小型航空发动机,如AES20、AES100和AEP100。她主导研发的涡轴-16发动机已开始小规模交付,并计划将其装备到AC352直升机上,以期尽快投入使用。
全国政协委员、立信会计师事务所高级顾问张萍认为,为了使低空经济更好地融入大众生活,必须让更多普通人能够负担得起并享受到这种服务。
全国人大代表、中电博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成伟长期从事低空安全研究。他表示,随着飞行活动的增多,低空飞行的安全风险也会增加,这一问题在低空经济产业的培育阶段就需要引起重视。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公安司法鉴定中心主任吴微微在调研中发现,低空经济目前面临着空域划分不够精细、低空数据共享不足、低空安全监管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等问题。
吴微微建议,应从优化空域管理机制、加强低空数据共享和基础设施建设三个方面着手解决问题。具体措施包括细化城市空间和空域分类,建立空域管理协同平台,加强审批流程标准化,有序开放无人机实名登记和动态飞行数据等低空数据;加大低空安全基础设施的投入,通过鼓励公私合作等方式,提升低空飞行的安全性和便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