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化是低空经济发展试金石

图灵汇官网

在低空经济被视作“万亿级赛道”的当下,两家德国低空独角兽企业——Volocopter与Lilium相继破产,给行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作为全球低空经济的先锋,这两家公司拥有领先技术,但在实现商业化的过程中遭遇挫折,暴露出整个低空经济产业在商业化道路上的困境。这同样为中国低空经济敲响了警钟:商业化不仅是选择题,更是发展的试金石。

Volocopter曾是低空经济的明星企业,从最初的原型机到全球首次载人试飞,再到即将投入商业运营的空中出租车,其技术积累和市场布局都是行业的典范。然而,商业化的问题让这一切停止了前进。适航认证的繁琐流程、高昂的研发费用以及尚未成熟的市场环境,成为了压垮它的主要原因。不仅仅是Volocopter,整个低空经济行业都面临着类似的挑战。一方面,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的技术还不够成熟,特别是在电池续航和飞行安全方面;另一方面,商业模式单一、市场应用范围有限,导致行业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规模化盈利。这种困境不仅是技术和市场的难题,更是政策、资金和运营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商业化是低空经济的必由之路。低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商业化。作为通用航空和科技创新的结合点,低空经济不仅需要技术驱动,还需要市场拉动。2024年,低空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亮点,中国低空经济在政策支持、资本注入和技术储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预计到203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3.5万亿元。但热潮之下也需要冷静看待现实问题,低空经济的技术更新和商业模式探索还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市场结构。特别是在政策支持与市场开放之间的平衡上,还有很多难题需要解决。只有实现商业化,才能打通低空经济的上下游产业链,为其技术进步提供资金支持,为市场扩展开辟新路径。

目前,低空经济商业化的核心难题在于如何平衡技术开发与市场需求。以面向企业(ToB)领域为例,尽管低空物流、电力巡检等场景有一定的市场基础,但真正实现盈利的例子并不多。而在面向消费者(ToC)领域,由于飞行器造价高、使用成本高,短途出行、空中游览等应用场景尚未能激发足够的消费者兴趣。同时,政策和产业环境的限制也是重要因素。虽然近年来我国在空域管理改革、适航认证加速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低空飞行审批复杂、市场准入门槛高、地方保护主义等问题仍然阻碍行业发展。

要解决低空经济商业化的难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多元化的应用场景是关键。当前低空经济的发展依赖有限的应用场景,行业必须以需求为导向,探索更多商业模式。例如,在农业领域,低空飞行器可以用于植保作业和精准灌溉;在公共服务领域,低空经济可以广泛应用于灾害救援和应急通信等高价值场景。同时,应大力开发面向消费者的服务场景,通过技术进步降低成本,让普通民众能够以合理价格体验空中出行和娱乐项目。

其次,提高政策支持与市场开放度。适航认证是低空经济参与者必须跨过的门槛,近年来我国在这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然而,要真正激发市场活力,还需进一步推进空域开放和市场准入优化。例如,通过引入智能化监管系统,提高空域管理效率;完善飞行器审批制度,缩短企业从研发到投运的周期。同时,要防止地方保护主义,建立全国性的空域管理协调机制,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环境。

再次,完善产业链,提升全产业链价值。低空经济的产业链较长,从飞行器制造到后续运营服务,各个环节需要协同发展。然而,目前的价值分布极不平衡,上游制造环节占比较大,而运营服务、后市场维护等环节尚未形成规模化效应。未来,应通过建设低空经济产业园、搭建供应链合作平台等方式,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上下游互联互通。

此外,低空经济的商业化发展必须注重效率与安全的统一。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成本,提高飞行器的运行效率;另一方面,加快建设低空经济的安全保障体系,确保飞行安全、数据安全和公共安全。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政策引导、资本的持续投入、企业的自主创新都不可或缺。

低空经济的未来已经展开,但前路并不平坦。商业化是检验这一产业是否成熟的试金石,技术创新、政策推动和市场需求的有机结合,是成功的关键。中国低空经济的崛起,需要在商业化发展中树立榜样,用实际成果证明这一新兴产业的潜力与价值。唯有如此,才能让低空经济从“天上飞”到“地上用”,真正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引擎。

本文来源: 图灵汇 文章作者: 苗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