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在第二届CATA航空大会的“通用航空与低空经济发展分论坛”上,中国航空运输协会(以下简称“中国航协”)发布了2023-2024年度《中国通用航空发展报告》和《中国无人机发展报告》。报告指出,2024年前七个月,通航经营性飞行达到了51.7万次。而在2024年上半年,无人机累计飞行时间达到了98.1万小时,较去年同期增加了13.4万小时。截至2024年6月底,全国持有有效运营合格证的无人机企业数量达到了1.4万家。
在分论坛上,中国航协通航业务部副总经理杜万营对报告中的数据进行了详细解读。截至2023年底,全国共有690家获得通航经营许可的企业,相比2022年增加了29家。而在使用民用无人机的企业中,这一数字达到了19825家,同比增长了4695家。截至2024年7月,全国通航企业总数达到了712家。
杜万营还提到航空器和通用机场的相关数据。截至2023年底,全国通用航空机队总数为5016架,比去年增加了160架。截至2024年6月底,全行业经营性无人机数量约为187.5万架。通用机场方面,截至2023年底,全国在册管理的通用航空机场共449个,同比增长50个。截至2024年7月底,全国通用航空机场总数达到了465个。报告还显示,黑龙江省拥有最多的通用航空机场,共90个;广东省紧随其后,拥有58个;江苏省则有32个。
中国无人机产业创新联盟副秘书长金伟在主题演讲中表示,我国在无人机领域的增速较快,占据了全球70%以上的市场份额。他认为,我国在航空器产品研制取证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产业链竞争力不断增强。同时,我国的工业基础配套能力和政策支持力度较大,为低空产业未来的大规模、常态化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金伟认为,低空经济的发展将经历三个阶段:从现在到2027年是培育期,2027年至2035年是爆发期,2035年后,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将逐渐普及,各层次的基础设施和监管体系也将不断完善。因此,我国应优先发展无人机产业,并补足发展短板。他建议加快构建产业体系,特别是在安全运行方面,应建立低空安全高效的运行体系;在基础设施方面,应建设标准化、网络化的基础设施体系,促进高效融合的产业生态。
以上内容基于报告中的关键信息进行了改写,旨在提供简洁且易于理解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