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国内智能穿戴市场 华为建近5000平方米实验室布局健康研究

图灵汇官网

近年来,得益于政策、经济和社会环境的支持,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行业迅速崛起。根据IDC的数据,国内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从2016年的3876万台增长至2020年的1.07亿台,年均复合增长率接近30%。2021年上半年,这一数字达到了6343万台,同比增长43.51%。

面对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各大科技巨头纷纷加入竞争。手机厂商如苹果、三星和华米OV都积极布局可穿戴设备市场。华为消费者业务COO何刚认为,智能穿戴设备是唯一能够24小时与用户紧密接触的智能设备,能够随时监测用户的健康状况。

11月17日,华为发布了搭载Harmony OS系统的华为WATCH GT3和华为WATCH GT Runner。前一天,华为最大的运动健康科学实验室(位于松山湖)首次向媒体开放。这个实验室拥有80多项专业检测能力,涵盖了专业研究区、生态联合检测认证区和运动健康场景孵化区。

可穿戴设备市场竞争激烈。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提升,支持健康监测功能的智能设备市场呈现出爆发式增长。Strategy Analytics的高级分析师Steven Waltzer指出,全球智能手表的出货量正在以自2018年以来最快的速度增长。健康监测功能的健身设备销售依然火爆,推动了智能手表市场的发展。

可穿戴医疗设备通过传感器将生理数据传输到移动设备上,使用户能够实时监控自己的健康状况。这些设备还可以作为专业医疗服务的补充,通过监测体温、血氧和心率等数据,定期向用户发出健康提醒。此外,异常数据可以连接到医疗机构的数据系统,以便在必要时进行紧急救护。

华为WATCH GT3系列配备了TruSeen™5.0+心率监测技术,并新增了高原血氧监测功能。华为WATCH GT Runner是华为首款专业跑表,具备马拉松级别的GPS定位精度。

除了华为,苹果、谷歌、OPPO和小米等公司也在积极布局健康智能穿戴产品。苹果的Apple Watch Series 7具备血氧和跌倒监测功能;谷歌收购Fitbit后,重点开发心率、睡眠和压力监测产品;OPPO发布了第二代ECG手表,增加了毫秒级的ECG心电图检测功能以及睡眠监测和打鼾风险评估功能;小米的Watch Color 2具备24小时实时心率监测和全天候血氧检测功能。

随着更多厂商加入,市场竞争加剧。根据IDC的报告,2021年第一季度,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为2729万台,同比增长42.6%。其中,华为以625.3万台出货量位居第一,市场份额达到22.9%,出货量同比增长67.2%;小米以400.4万台出货量位居第二,市场份额14.7%;苹果以346.6万台出货量位居第三,市场份额12.7%。

华为还披露了其可穿戴设备的最新数据,截至2021年9月,华为智能穿戴设备全球累计发货量超过8000万台,服务用户总数超过3.2亿,华为运动健康App全球月活跃用户达8300万。

可穿戴设备被视为5G时代多终端的入口之一,各大手机厂商都在积极抢占这一市场。然而,目前市面上的大多数可穿戴设备存在同质化严重的问题,实际用途有限。因此,需要通过更专业的设计和技术来突破这一瓶颈。

华为在全球建立了10余所研究中心,涵盖设计美学、软件创新、硬件创新和健康研究等多个领域。华为还在国内建立了三个运动健康科学实验室,分别是深圳天安云谷、西安和东莞松山湖的实验室。其中,东莞松山湖实验室总面积达4680平方米,是与国家体育总局合作建立的多功能实验室。

OPPO也在今年年初成立了健康实验室,该实验室汇聚了生物医学、算法、传感器和数据科学等领域的专家。当前阶段,OPPO健康实验室主要关注睡眠、心血管、糖尿病、运动健康和远程医疗等领域。

除了硬件设备的研发,健康软件生态的建设同样重要。随着全民健身热潮的兴起,各种运动健身APP不断涌现。然而,由于缺乏数据互通性,用户常常因为更换平台或设备导致数据丢失,影响运动指导的准确性。

为此,华为推出了Health Kit数据开放平台,构建了“智能硬件+数字化平台”模式,提供健身器材接入、健康设备接入和服务接入等API接口。OPPO也推出了健康研究平台——OPPO Health Research Kit,这是一套完整的健康数据采集、分析和服务工具套件,包括健康IoT设备库、健康行为任务库、问卷及专业量表库等多种底层能力。

未来,可穿戴设备有望成为手机的延伸品,具备语音通话、健康监测、智能支付和科学运动等更多功能。此外,可穿戴设备将成为重要的数据入口,为终端厂商提供更多数据和价值。

本文来源: 图灵汇 文章作者: 苏州博智慧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