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自主研发的“智能衣服”,可以发电、变色、发光,那它的价格怎么样

图灵汇官网

近日,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彭慧胜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新型纤维,将显示器件与织物编织过程相结合,实现了“穿”在身上的电池技术。未来,人们有望通过这种智能衣物为手机进行无线充电。

“造就TALK”是一个旨在发掘创新力的演讲平台。以下是彭慧胜教授在“造就TALK”上分享的关于高能材料的精彩内容。

传统衣物的主要作用是保暖,但未来的衣物将具备更多功能,如发电、医疗保健甚至增强人体机能。这一切都始于能源技术的发展。能源器件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用于发电的转换器,如太阳能电池;另一类是用于存储能量的装置,如锂离子电池或超级电容器。然而,这些器件通常是刚性的,难以适应灵活的穿戴需求。

为了克服这一局限,研究团队设想将太阳能电池和锂离子电池设计成纤维状,最终成为织物的一部分,从而制成衣物。这种创新不仅能满足多种领域的用电需求,还能显著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发电与储能

为了实现发电功能,研究团队首先开发出了一种能发电的纤维。这种纤维的核心组件是电极材料,他们利用碳纳米管制造出一种名为“取向”的新材料。碳纳米管具有轻质且高强度的特点,其直径仅为头发丝的千分之一到万分之一,但强度却远超钢铁。这种材料具有良好的电导率,可以用来制造纤维状电池,从而为衣物供电。据测试,这种纤维状电池在一天内可产生6.1万毫安时的电量,足以多次为手机充电。

这种纤维太阳能电池的关键在于其独特的结构。通过在其表面镀上光电活性材料,该纤维能够吸收阳光并产生电力。此外,纤维的正面涂有一层电极膜,确保电流能够顺利传输到外部电路。这种纤维在反复弯曲的情况下依然能稳定供电,光电转化效率最高可达9.45%。更重要的是,无论光线来自哪个方向,其光电转化率都保持稳定,这意味着穿着这种衣物的人在运动时,依然可以获得稳定的电力供应。

为了满足夜间或阴天的需求,研究团队还设计了能够储存白天所发电量的纤维状电池。这样一来,即使在没有阳光的情况下,衣物也能持续供电,进一步提升其实用价值。

可变色与发光

除了发电和储能,这种纤维还具备变色和发光的功能。通过引入一种名为“丁二炔”的高分子材料,研究人员成功实现了纤维的变色效果。当通电时,这种材料会发生结构变化,导致颜色改变。例如,蓝色纤维在通电后会变为红色,断电后又恢复原状,整个过程只需一秒钟,且可以反复进行。

至于发光功能,则是通过在纤维的电极基底上涂覆一层发光材料来实现的。当施加3至5伏特的电压时,纤维能够在各个方向均匀发光,而且发光的颜色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节。

这种纤维还具有其他多种用途,例如加热或冷却,使其适用于各种极端环境。研究人员还设想将其应用于手套,使穿戴者能够在墙壁上攀爬,如同电影中的蜘蛛侠一般。

展望未来

尽管这种多功能纤维仍处于研发阶段,但研究人员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这类纤维将在未来广泛普及。预计大多数工薪阶层都能负担得起由这种纤维制成的衣物,从而彻底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创造出更加智能、便捷的未来。

本文来源: 图灵汇 文章作者: IT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