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陷亏损泥沼,协作机器人,期待拐点到来!

图灵汇官网

春节过后,机器人在资本市场依旧热度不减。尤其是有人预测,人形机器人可能在2025年实现量产,这将为相关产业链的企业带来巨大的增长机会,也可能成为贯穿全年的投资热点。在机器人多种类型中,协作机器人备受关注。

例如,上市公司越疆科技自去年年底上市以来,股价一路攀升,最高时突破了70港元,超出许多投资者预期。越疆科技的股价表现,也反映了市场对协作机器人领域的看好。

简单来说,协作机器人是一种具备机械臂的机器人,属于工业机器人的一种分支,能在同一作业环境中与人协同工作,完成简单、重复性强、标准化程度高的任务。其中,六轴机器人是这一领域的核心产品。

那么,在这个细分市场里,谁能脱颖而出?这个行业未来的潜力如何?接下来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如果回顾历史,可以发现,2010年开始,全球协作机器人产业步入快速发展期,许多传统工业机器人企业和初创公司纷纷加入这一领域。近年来,全球协作机器人的销量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到2023年接近6万台,2017年至2023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30%。预计到2028年,六轴及以上协作机器人的销量将接近30万台,市场规模有望突破300亿元。

协作机器人产业链的上游主要包括核心零部件,其中控制器、减速器和伺服系统最为关键。这两年,自主技术研发成为主要方向之一,比如昊志机电最近宣布与外部机构合作,推动直线导轨国产化进程。毕竟,像直线导轨这样的关键部件,长期被国外厂商垄断。

产业链的中游则是各类协作机器人制造商。近年来,随着制造业对自动化的更高需求,提升协作机器人的负载能力成为一个重要趋势。近期,多家企业推出了20公斤以上的大负载协作机器人,甚至有产品的负载能力接近50公斤。年初,珞石机器人还推出了45公斤的柔性协作机器人。

下游则涵盖了许多应用领域,预计未来将在中小型制造业、医药、电子零部件等行业广泛应用。从市场竞争格局来看,这一行业的集中度较高,前八名企业的市场份额占比已超过80%。

放眼海外市场,国外企业对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也在增加。例如,某丹麦协作机器人巨头计划通过合作形式在中国设立生产基地。去年底,优傲机器人宣布与两家承包商合作,委托其在中国生产,并计划于2025年1月开始交付产品。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优傲首次在丹麦以外的地方建立生产能力。

与此同时,国内协作机器人企业也纷纷启动上市计划。业内称节卡机器人、越疆科技和遨博智能为“协作机器人三杰”。

越疆科技已于去年年底在香港联交所挂牌,成为“协作机器人第一股”。公司积极寻找下游合作伙伴,比亚迪电子就采用了越疆机器人的精密装配技术。然而,仔细分析越疆的财务数据会发现,尽管过去三年营收持续增长(年复合增长率达28.3%),但公司依然处于亏损状态,累计亏损额达到1.97亿元。亏损的主要原因是研发投入大以及商业化模式仍在探索阶段。

此外,截至2023年底,越疆科技的存货周转天数从2021年的248天上升到304天,表明公司在库存管理方面还有提升空间。即便如此,公司协作机器人的平均售价在过去两年内下降了近1万元/台,显示出行业内竞争激烈,同时也体现了越疆试图通过价格优势抢占市场的策略。

同样,节卡机器人也在努力进入资本市场。不过,与越疆一样,节卡目前仍处于市场开拓和客户积累阶段,产品从开发到规模化销售并盈利还需要时间,因此也存在累计未弥补亏损的问题。另外,节卡的销售费用率显著高于同行,高出研发费用率10个百分点以上,这让部分投资者对其是否能掌握核心技术产生疑问。

无独有偶,遨博智能也开始了上市筹备工作,此前公司已完成多轮融资,上一轮融资距今已有近两年时间。

总体而言,尽管协作机器人行业前景广阔,但国内多数玩家尚未实现盈利。未来,开拓新的应用场景或许是最重要的发展方向。

请注意,本文仅提供参考信息,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本文来源: 互联网 文章作者:
    下一篇

导读:在AI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形机器人正从科幻走向现实。当下最火爆机器人初创公司之一的Figure,正在其创始人Brett Adcock的带领下,正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技术革命。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