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交付千台,广州人形机器人产业破局了

图灵汇官网

人形机器人正在成为新的关注点。界面新闻记者张熹珑了解到,广州一家名为里工智能的公司计划在今年第二季度开始交付两款人形机器人,全年预计交付量达到1000台。这一目标基于当前已有的客户订单。

近期,李卫铳刚参加完一场关于大模型的讨论会,随后又马不停蹄地前往集成电路领域的调研活动。他是这家位于广州的首家人形机器人主机厂的首席执行官。春节之后,为了加速机器人的大规模生产,李卫铳频繁往返于生产线和供应商之间,经常加班加点。

据李卫铳介绍,即将交付的机器人主要面向工业应用,例如汽车制造和航空航天领域,具体工作包括组装和质量检测。其中一款机器人因其独特的外形设计引起了广泛关注。今年2月中旬,这款名为“里掂D1”的机器人与广东省省长王伟中握手的照片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开来。作为国内首个由协作机器人厂商生产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里掂D1”填补了广州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尽管如此,广州在人形机器人行业起步较晚。相比之下,深圳的乐聚机器人和优必选已经实现交付,杭州的宇树科技还登上了春晚舞台,而上海的智元机器人和傅利叶智能则进入了商业化阶段。广州在这个领域尚未推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产品。

在被称为“七剑客”的广东机器人厂商名单中,广州并未占据一席之地。这些企业分别来自深圳、东莞、佛山等地,唯独缺少广州的身影。中山大学教授戴欣指出,这与广州相对保守的创新氛围有关。过去,广州过于依赖传统市场的优势,错失了互联网发展的机遇,而人工智能的发展又离不开大数据和物联网的支持。

广州虽然在工业机器人领域表现突出,拥有像广州数控、瑞松科技这样的知名企业,但这些成就并未转化为人形机器人的生产能力。数据显示,广州市的机器人及相关产业支撑了超过5万亿元的工业总产值。然而,广州的工业机器人产量虽位居全国前列,却未能进一步扩展至人形机器人领域。

李卫铳回忆称,在一次由政府部门组织的调研活动中,参会的企业普遍认为发展人形机器人是一个方向,但当时现场的大多数厂商不具备相应的技术和能力。他认为,从协作机器人转向人形机器人是一次跨界的挑战,不仅需要高水平的专业人才,而且变现周期较长,这对传统工业机器人厂商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障碍。

戴欣进一步解释道,工业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之间的技术难度差异巨大。前者通常专注于单一机械臂或自动引导车,适用于结构化任务;而后者则需要在复杂的非结构环境中灵活移动,这对平衡性、导航、视觉识别以及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些技术难题对传统的工业机器人制造商而言几乎是全新的课题。

广州的一些大型汽车制造商已经开始探索机器人技术的应用价值。例如,广汽集团早在2022年就涉足人形机器人领域,并于去年底推出了自主研发的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GoMate。这款机器人结合了广汽自研的纯视觉自动驾驶算法,预计将在2026年开始小规模生产,并应用于安保、养老护理以及汽车售后服务等领域。

另一家本地企业小鹏汽车也在2024年11月展示了其自主研发的AI机器人Iron。该机器人支持端到端的大模型应用,并已经在广州的小鹏工厂内投入使用,计划在未来几年实现规模化生产。

值得注意的是,智能汽车与机器人之间存在紧密联系。不过,除了汽车制造商外,其他类型的公司涉足人形机器人制造的数量仍然有限。2024年初,广州在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提出的“12218”现代产业体系中,明确将“智能装备与机器人”列为15个战略产业集群中的新兴支柱产业之一。

受此政策激励,李卫铳萌生了投身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念头。他受到了之前调研活动的启发,同时也意识到无论是物流分拣还是智能制造,“长出手臂”都能显著提升工作效率。

回顾里工智能的历史,这家成立于1985年的企业最初是一家橡塑五金加工厂。进入21世纪后,随着外资品牌的涌入,广州逐渐成为中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之一,里工也随之进入汽车自动化领域,专注于动力总成和车身制造。为应对劳动力短缺问题,该公司于2016年开始引入辅助机器人并启动机器人研发项目,逐步转型为一家协作机器人生产商。

李卫铳表示,过去十年间在机械模块方面的积累,比如移动控制、双臂操作、定位、感知、决策以及物联网能力,使得公司将现有的技术积累顺利转移到人形机器人开发上。

此外,大模型技术的兴起也为里工智能带来了重要推动力。通义、ChatGPT等先进模型大幅降低了训练机器人通用能力的成本。李卫铳提到,过去尝试自然语言处理时,虽然技术上可行,但成本过高。而现在,借助大模型技术,语音识别和理解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无论是哪种方言或语言,都可以轻松适应。这种自然语言处理的进步为改善人机交互体验奠定了基础。

2024年8月,里工智能推出了首款全尺寸人形机器人“里掂D1”,它具备高度仿真的骨骼和肌肉结构以及精确的动作控制系统,标志着广州在人形机器人主机厂建设上的突破。紧接着,在2月底,第二款人形机器人“里掂F1”面世,这款机器人配备了轮式底盘,作业精度可达±0.05毫米,适用于精密装配和物料分拣等复杂任务。

与此同时,广州正在积极构建核心产业链。今年2月,广州市成立了智能装备和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联盟,由广州工控主导,联合新松机器人、越疆机器人等多家企业共同攻克AI芯片、运动控制等关键技术。

广州市科技局表示,将充分利用超级机器人研究院(黄埔)的尖端研发设施以及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广州)的测试设备,促进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和小规模试制。

李卫铳明确了自己的市场定位,即专注于工业应用场景。他的团队开发的人形机器人不仅力量大,而且续航能力强。“里掂D1”是国内首款双臂承重达40公斤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单次充电可连续工作超过4小时;而“里掂F1”的双臂承重能力为12公斤,续航时间超过6小时。

他指出,公司目前的重点应用场景有两个:一是实验室环境,这里可能存在病毒或危险化学品,不适合人类长期作业;二是制造业,通过部署机器人完成搬运、上下料等重复性劳动。李卫铳认为,工业场景相对固定且可预测,非常适合人形机器人先行落地,预计初期三年到五年内将集中精力开拓这一市场。

目前,公司正在为大规模生产做准备。李卫铳提到,今年的目标是至少生产1000台机器人。随着产量的增长,未来人形机器人的零售价格有望降到12万至15万元人民币之间。

最近,该公司还发布了一系列高薪职位招聘启事,旨在从全球范围内招募十多位顶尖人才,涵盖运动控制算法优化工程师、空间计算科学家、强化学习算法专家等多个领域。尽管广州在吸引高端人才方面相比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存在一定差距,但李卫铳相信可以通过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来弥补这一不足。

本文来源: 互联网 文章作者: 手机网
    下一篇

导读: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齐萌 深圳报道3月10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下称《措施》),提出了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