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人形机器人行业正与大模型深度融合。3月10日,智元机器人推出了首个通用具身基座模型——智元启元大模型(Genie Operator-1)。这一模型结合了VLM(多模态大模型)和MoE(混合专家)两大技术框架。通过整合人类与多种机器人数据,这款模型赋予了机器人全新的学习能力,能够灵活应用于各种环境和物品,快速应对新任务并掌握新技能。
与此同时,智元启元大模型还能适配不同类型的机器人本体,在实际运行中不断优化升级。浙江、北京、广东等地陆续发布的支持政策表明,人形机器人即将迈入量产阶段,并将在多个领域广泛应用。
在2025年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发展大会上,天津大学副校长王天友预测,未来五年内,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的年增长率可能超过30%。预计到2030年,中国的相关市场规模接近万亿元人民币。
展会现场,多家企业展示了最新研发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产品。例如,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G1展现了卓越的运动性能,而山东优宝特的泰山机器狗则表现出强大的工业应用潜力。此外,还有多家公司带来了创新性的机器人技术和解决方案。
长城证券的研究报告指出,短期内机器人仍将以工业生产为主,但随着技术进步,它们将逐渐走进千家万户,实现全面商业化。政策推动和技术革新共同助力机器人行业快速发展,2025年被认为是机器人大规模生产的转折点。
关于量产挑战,人形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的王博省提到,“万台规模决定生死,十万台以上才是爆发期”,通用化是规模化生产的基础条件。
然而,要达到更高的通用水平,人形机器人必须克服与现实世界交互的难题。为此,需要研发高性能AI芯片和专门针对具身智能设计的网络架构,使大模型能够在终端设备上高效运行。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张建伟强调,还需要通过真实与合成数据构建高质量数据集来缓解AI模型的幻觉现象,并优化算法提升机器人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力。他认为,AI与具身智能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两者正在互相促进。
具体而言,机器人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肢体、边缘处理单元(即“小脑”)和云端控制中心(即“大脑”)。肢体部分涉及伺服系统、电源管理、传感器网络以及机械构造;“小脑”侧重操作、协作及运动功能;“大脑”则涵盖认知交互、行为规划、逻辑推理、情绪感知及情境分析。
现有成熟的机器人应用案例涵盖无人机配送、物流辅助、救援行动以及自动驾驶车辆等领域。张建伟相信,未来的突破点将集中在个人出行助手、家庭服务机器人、多功能制造设备以及建筑工程机器人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