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机器人和具身智能被视为新兴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政策的支持,下一步的重点将是降低成本并构建商业闭环,推动实际应用落地。
文章 | 邱慧
编辑 | 张剑宇
在宇树机器人、DeepSeek等人工智能产品受到广泛关注后,相关产业链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25年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
报告特别提到,将通过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推动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和6G等领域的进步。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具身智能”和“智能机器人”首次被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展现了国家对这一领域的重视和支持。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这种政策导向将极大激励行业发展。尤其是具身智能领域,被认为将迎来重要的转折点。此外,像蚂蚁集团、华为、科大讯飞这样的大型企业,以及像宇树科技、逐际动力这样的新兴企业都在这一领域进行了积极探索。
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的卢瀚宸提到,智能机器人主要依赖预先设定的指令运行,而具身智能则更注重通过与环境互动来学习和成长,其适用范围更为广泛。他还表示,虽然市场上已有多种智能机器人概念,但具体的分类标准仍有待进一步明确。
与此同时,快思慢想研究院的田丰指出,具身智能不仅限于记忆功能,还包括感知环境、分析任务、预测结果并据此做出决策的能力。他认为,尽管国内的人形机器人厂商数量接近百家,但整体技术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各家企业尚处于产品研发阶段,技术和产品差异化尚不显著。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是中央政府,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的地方政府也在积极推动具身智能相关产业的发展。田丰强调,具身智能已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但要实现大规模普及,还需要解决成本问题,使产品更具性价比。
在商业应用方面,专家们普遍认为,具身智能首先会在企业级市场找到突破口,如商用服务和工业制造等领域。不过,要进入普通消费者市场,还需要克服技术和产品设计上的诸多障碍,预计这一过程可能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
《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到,将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计划,结合数字技术和制造业优势,支持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设备及智能制造装备的发展。此外,关于商业航天和低空经济,报告特别强调了“安全健康”发展的原则,体现了对行业长远发展的期望。
北京星河动力航天科技公司的董事长刘百奇表示,这一指导方针表明商业航天行业正在从追求速度转向追求质量,这对行业内的企业和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认为,未来企业需要在技术创新、风险管理和合规运营等方面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以应对新的政策环境。
总体来看,尽管具身智能和智能机器人产业仍处于早期阶段,但政策支持和技术进步为其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专家们相信,通过不断优化技术和商业模式,这一领域有望在未来几年内取得显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