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郑晨烨报道,人形机器人从概念变为现实的速度正在加快。2月11日,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在其京东官方旗舰店推出了两款人形机器人产品,分别是Unitree H1和G1。2月12日,售价9.9万元起的G1人形机器人首批订单就已售罄。
在工厂里,人形机器人已经取得了一些实际成果。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介绍,优必选Walker S1人形机器人在比亚迪汽车工厂的第一阶段实训已经初见成效,工作效率提高了两倍,稳定性提升了30%,相关优化工作仍在进行中,预计2025年第二季度可以实现规模化交付。
该负责人还提到,在吉利,Walker S1也在极氪宁波工厂完成了第二阶段的工作。基于前期的表现,吉利集团已经安排Walker S1在领克进行第三阶段的实训,主要任务包括充电枪的插拔测试和物料搬运。在富士康,Walker S1也已完成第一阶段的物流场景搬运任务,第二阶段将覆盖更多区域,进行相关任务测试。
自2013年美国波士顿动力公司的Atlas亮相以来,人形机器人产业已经发展了十多年。从Atlas的炫技时代到Walker S精准抓取汽车线束的实用时期,人形机器人产业迎来了商业化的重要时刻。人形机器人产业面临的最后一个挑战就是量产。
2月6日,特斯拉在其官网发布了多个与人形机器人相关的招聘岗位信息,岗位涵盖了工程师、流程主管、生产经理等多个方向,所有职位都标注了“Tesla Bot”(特斯拉机器人)的信息。这些岗位的工作地点位于特斯拉在美国加州的弗里蒙特工厂,该工厂是特斯拉最大的制造基地之一。2024年,特斯拉在弗里蒙特工厂部署了多台自研自产的Optimus机器人,主要负责搬运、电芯分类、车身焊接和零件安装等任务。
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曾明确提出Optimus人形机器人的量产目标:计划在2025年生产1万台,并于2026年下半年开始向特斯拉以外的公司交付Optimus机器人。马斯克估计,Optimus有可能带来超过10万亿美元的收入机会。他强调,特斯拉目前的生产线每月大约生产1000台Optimus机器人,下一条生产线的目标是每月1万台,再下一条生产线的目标则是每月10万台。
在国内,多家人形机器人企业也陆续宣布了量产的消息。2025年1月17日,乐聚(深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在北汽越野车公司举行了第100台全尺寸人形机器人的交付仪式,标志着乐聚人形机器人进入批量交付的新阶段。2025年1月6日,智元机器人生产的第1000台通用具身机器人下线,其中双足人形机器人累计产量达到731台。
优必选的相关负责人透露,优必选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已收到车厂超过500台的意向订单,预计今年第二季度具备规模化交付条件。此前,优必选在多个知名汽车工厂开展了人形机器人实训,与多家车企及知名企业展开合作。
业内人士指出,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在迈向大规模量产的过程中,硬件和软件端还面临两大挑战。人形机器人上游硬件的核心部件包括驱动单元(电机+减速器+丝杠)、传感系统(视觉/力觉/触觉)及控制模块(芯片)。其中,行星滚柱丝杠(一种精密机械传动装置)的产能瓶颈尤为突出。
作为线性关节的核心部件,目前单台人形机器人需要搭载10到14个行星滚柱丝杠,其价值量占关节模组的20%,整机的5%至8%。由于制造工艺复杂,市场份额长期被少数几家国外企业主导。深圳一家中型机器人企业的研发人员表示,如果人形机器人要实现百万台的产量,行星滚柱丝杠的需求量可能要达到千万级别,而目前的产能还远远不足。
尽管如此,多家国产厂商已经开始投建行星滚柱丝杠项目。例如,杭州新剑机电传动股份有限公司在2025年1月3日举行了年产100万台人形机器人行星滚柱丝杠产业化项目的奠基仪式。宁波震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披露了其在行星滚柱丝杠方面的进展,公司已建成一条半自动产线并投入批量生产,日产能达到50套,并计划建设第二条半自动量产线,预计2025年第一季度投入使用。
在走访深圳多家机器人企业的过程中,记者发现并不是所有公司都看好人形机器人。一位机器臂上市企业的市场负责人认为,人形机器人更适合家庭场景,而在工业领域,应该更注重功能而非形态。另一位主要产品为扫地机器人的企业市场负责人也表示,其公司认为人形机器人现阶段还不具备商业化条件。
这位机器臂企业市场负责人解释说,四足或轮式机器人在平坦地形中的移动速度可达人形机器人的2至3倍,能耗降低50%以上,控制算法复杂度也大幅下降。非人形机器人的硬件成本通常为人形机器人的1/3至1/5,在物流分拣、仓库搬运等场景中已实现规模化应用。工业场景中70%的任务可通过固定机械臂或AGV(自动导引车)完成,人形机器人的通用性优势在高度结构化环境中难以凸显。
然而,人形机器人的核心价值在于泛用性和环境兼容性。人形形态是实现机器人通用性的理想载体,其双足移动和多自由度手臂设计能够覆盖制造业、服务业乃至家庭场景中的大多数交互需求。人类社会的物理环境从楼梯高度到工具尺寸都以人体工学为基础,人形机器人天然适配现有基础设施,无需额外改造即可无缝接入。
总之,无论哪种形态,机器人正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