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2024年,人形机器人逐渐从科幻走进现实,成为科技界的新焦点。各大科技公司纷纷布局,初创企业层出不穷,供应链日益完善,技术不断迭代。人形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代表性实体,在大模型的推动下,正快速从实验室迈向生产线,实现产业化。
与2023年相比,今年的人形机器人市场更加务实。人们不再只关注炫目的宣传片,而是更关心人形机器人的实际成本和应用场景。
近日,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了2024年的最佳发明,其中人形机器人占据了封面位置,被认为是2024年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目前,人形机器人主要分为“本体”、“小脑”和“大脑”三部分。“本体”包括机器人的躯干和四肢;“大脑”负责认知、推理和决策,使得机器人能够更好地处理复杂信息;“小脑”则负责运动控制与协调。
与其他机器人相比,人形机器人在智能感知、运动控制、智能决策和人机交互等方面的要求更高。在过去的一年里,许多国际领先的科技公司如英伟达、OpenAI、微软和特斯拉纷纷加大了对人形机器人的投入。这些公司不再仅仅专注于技术突破,而是更加注重商业化的应用场景。
特斯拉最近发布了人形机器人Optimus-Gen2的最新视频。视频中,Optimus成功接住并放下了迎面而来的网球,展示了其更快的反应速度和更高的灵活性。早在今年5月,特斯拉的二代Optimus人形机器人就已经开始在工厂进行实训,计划在2025年底开始量产销售。预计到2026年第三季度,年产量将达到约15万台。
初创企业也不甘落后。Figure AI是一家位于美国加州的企业,其机器人Figure 01已经在宝马的美国制造工厂“上班”。近日,Figure CEO Brett Adcock宣布,他们已经向客户交付了Figure 02,这款产品已在仓库和工厂中运行。Adcock表示,从成立到交付首批产品,该公司仅用了31个月的时间。
在中国,被誉为“中国人形机器人第一股”的优必选,其Walker S系列已成为全球进入最多车厂实训的人形机器人。优必选已与多家汽车企业和3C企业合作,推动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应用。11月6日,小鹏汽车发布了全新AI人形机器人Iron,并在小鹏的广州工厂进行了初步实践。小鹏P7+的部分生产岗位已经开始由机器人操作。
12月16日,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宣布,公司将开启通用机器人商用量产,预计年度计划产量为962台。在此之前,多家企业如傅利叶、宇树科技、北京中科慧灵、四川天链机器人和魔法原子都宣布了量产消息。截至今年10月,傅利叶旗下的通用人形机器人GR-1已量产交付超过100台。
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赛道也吸引了大量资本的关注。美团和阿里巴巴分别投资了银河通用和宇树科技等企业。据统计,2024年1月至10月,全球人形机器人共发生了69起融资事件,总金额超过110亿元,其中56起发生在我国,总金额超过50亿元。
根据工信部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将初步建立,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整机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批量生产。到2027年,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
多家机构预测,2025年可能成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量产的重要年份。浙商证券研报指出,2025年国际巨头量产机器人、国内龙头入局、AGI技术持续突破,人形机器人产业趋势已成。预计从产业形成期过渡到产业扩张期,商业化落地可期。
中信证券也认为,近期特斯拉连续展示人形机器人的进展,机器人的操作精细性和泛化通用性在持续提升。特斯拉有望引领人形机器人行业,率先实现应用落地。国内多地如杭州、重庆等发布人形机器人产业支持政策,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的支持将推动国内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快速发展。2025年或将是人形机器人的量产之年。
尽管人形机器人取得了显著进展,但目前仍处于产业化初期,生产成本较高。一位人形机器人创业者透露,人形机器人造价高昂主要是因为一些关键零部件的成本。例如,国产高性能控制器的单价就高达数万元,进口硬件的成本更高。
因此,市场对供应链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要实现大规模量产,供应链还需要进一步升级,降低成本,以满足未来的市场需求。目前,一些初创企业计划将人形机器人价格控制在约14万至21万元人民币。智元机器人预测,其首款人形机器人远征A1的制造成本将控制在20万元以内。
“目前,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落地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距离大规模普及还有一定距离。”中国民协新质生产力委员会秘书长吴高斌认为,特斯拉、腾讯等企业已推出人形机器人产品,但成本高昂和技术成熟度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吴高斌认为,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链整合,降低人形机器人的生产成本,提高稳定性,将是实现大规模量产的关键。
支培元认为,成本管控机制的完善将大大降低终端售价,为大规模量产铺平道路。2025年,人形机器人领域将迎来一系列重大突破。新材料的应用将进一步增强机械结构的灵活性与耐用性,推进人机界面的无缝衔接,使机器人更贴近人类行为模式。
“尽管确切时间表难以确定,但基于当前的发展趋势,人形机器人渐趋平民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预计在未来五至十年内,随着技术的成熟与市场接受度的不断提高,个人及家庭拥有人形机器人的可能性将显著增加,进而带动社会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支培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