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6月的台北国际电脑展(Computex 2024)上,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身穿标志性黑色皮夹克,站在一台类人机器人旁,向台下观众展示。台下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黄仁勋开玩笑说:“这台机器人差不多是我的身高。”他接着说:“机器人时代已经到来,物理AI时代也已来临,这不是科幻电影。”
尽管黄仁勋这样宣称,但展示的机器人并非真正的类人机器人,而是轮式设备。机器人是黄仁勋未来愿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愿景也得到了其他科技巨头如埃隆·马斯克的认可。除了台北国际电脑展上的展示,类人机器人还在英伟达的多次财报会议上被提及。
英伟达近年来的成功得益于GPU需求的推动,其市值曾一度突破3万亿美元。然而,半导体行业的竞争十分激烈。英伟达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数据中心,而数据中心投资具有周期性。因此,英伟达急需开拓新的市场,机器人市场便是其中之一。
黄仁勋在台北国际电脑展上表示,未来将有两款高产量的机器人产品,一是自动驾驶汽车,二是类人机器人。随着机器学习技术的进步,这两类机器人都需要具备人类般的感知能力,并能在几乎没有容错的情况下做出即时反应。这些技术需要大量的计算能力,而这正是黄仁勋所提供的AI计算力。然而,目前机器人技术在英伟达的收入中占比很小,要使这一市场快速增长,还需付出更多努力。
英伟达需要让机器人市场足够庞大,才能在科技界保持领先地位。尽管英伟达在过去几年取得了巨大成功,但要将机器人从概念推向现实,面临的挑战依然很大。
人工智能为机器人技术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要让机器人技术大规模应用,必须让这一领域的工程技术和构建过程变得更加易于获取和实现。这意味着英伟达不仅需要提供强大的计算平台,还要推动机器人技术的普及和简化,使其能够进入更多的行业并应用于实际场景中。
“机器人AI是最复杂的,因为它不仅涉及软件,还包括机械工程和物理学的问题。”DataBank的CEO Raul Martynek说。
十年前,语言基础AI领域的情况类似。如今,随着基础模型和支持它们的计算资源变得广泛可用,构建AI应用不再需要博士学位。这种趋势推动了AI应用的普及,让更多开发者能够参与到这一领域中,推动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场景的拓展。
英伟达的机器人技术栈相对复杂,由多个平台、库和工具组成,包括Omniverse仿真平台和Isaac训练场。这些平台为开发者提供了强大的工具,但要让这些技术更易用、便于非专业人士使用,仍面临许多挑战。
Jetson Thor是英伟达为机器人提供动力的芯片,而Project Groot则是打造类人机器人所需的基础模型。英伟达还推出了一项合成数据生成服务和Osmo软件层,将所有技术整合在一起。
黄仁勋认为,类人机器人更容易构建,因为世界已经为人类打造好了。他说:“世界上最容易适应的机器人就是类人机器人,因为我们已经为人类建造了这个世界。”他还补充说:“我们拥有相同的身体结构,所以有更多的数据来训练这些机器人。”
尽管如此,收集关于人类运动的数据仍需时间和资金。特斯拉为此支付每小时48美元的报酬,让人们穿上特殊装备执行任务,以训练其类人机器人Optimus。
分析师们认为,英伟达在机器人技术和数字双胞胎方面的能力具有扩展为庞大商业的潜力。英伟达的汽车业务预计在2027年前实现年均20%的增长。英伟达宣布,宝马正在使用Isaac和Omniverse来训练工厂机器人。波士顿动力、比亚迪电子、Figure、Intrinsic、西门子和特拉达因机器人等公司也在使用英伟达的技术栈来构建机器人手臂、类人机器人及其他类型的机器人。
然而,机器人领域的专家表示,英伟达在降低普通开发者进入机器人领域的门槛方面,尚未取得与在语言和图像AI领域相同的成功。竞争对手正试图在英伟达主导机器人技术之前,抢先打造出理想的机器人技术栈。
英伟达部分机器人技术栈是开源的。黄仁勋表示,英伟达正在与全球所有机器人和AI公司合作,但一些开发者担心,英伟达可能会先保护自己的成功,而忽视整个生态系统的支持。
这种担忧反映了英伟达在推动技术创新时可能面临的“控制力”问题。尽管开源和合作是推动整个行业发展的关键,但开发者仍担心英伟达可能优先确保自身利益,影响到生态系统中其他参与者的平等竞争。
“他们在做苹果效应。对我来说,他们是在尽可能把你锁进自己的生态系统。”计算机视觉公司EveryPoint的首席开发者倡导者Jonathan Stephens说。
对此,英伟达表示,公司与机器人和类人开发者生态系统中的大多数领先企业合作,帮助他们更快地部署机器人。英伟达的成功来源于这个生态系统。
此外,Scaled Foundations和SkildAI等公司也在致力于构建机器人基础模型。这些公司在推动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仿真器是通向类人机器人之路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它们并不一定能实现人类般的感知能力。在台北国际电脑展上,黄仁勋描述了一款机器人手臂,称英伟达提供了“计算机、加速层以及预训练的AI模型”,这些是将AI机器人投入AI工厂所必需的。
大规模使用机器人手臂在工厂中的目标已经存在了几十年。自1961年起,机器人手臂就开始参与汽车生产。但黄仁勋谈论的是AI机器人——一种智能机器人。相比之下,用于制造汽车的机器人手臂大多不具备智能,它们通常被编程来执行重复的任务,并依赖传感器而非摄像头来进行“视觉”感知。
这些手臂虽然高效,但缺乏自主决策和复杂任务的能力。而类人机器人则需要具备更复杂的感知、理解和决策能力,这是它们区别于传统工业机器人的关键所在。
一款支持AI的机器人手臂将能够处理多样化的任务,如拾取不同的物品并将其放置到不同的地方,确保物品不被损坏,甚至可能在移动中完成这些操作。它们需要具备感知物体和护栏的能力,并能够按合理的顺序进行操作。
然而,类人机器人与即使是最有用的非类人机器人相比,依然有着巨大的差距。一些机器人专家怀疑,类人机器人是否真的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
“一点也不乐观。”一位曾在英伟达从事机器人领域工作的专家说,他因保护行业关系要求匿名。“制造一个类人机器人并让它具备多功能的成本,肯定会比制造一个外形不像人类且只会做单一任务但能够快速高效完成任务的机器人要高。”
然而,黄仁勋对此却全力投入。他坚信,类人机器人代表着未来的方向,不仅是技术的挑战,更是英伟达在AI领域全面布局的关键一步。
“我认为黄仁勋对机器人有一种执着,最终,他想做的是创造未来。”Martynek说。
自动驾驶汽车和机器人技术是英伟达未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预计,未来一切都将实现自主化,从机器人手臂和车辆开始,最终扩展到建筑乃至整个城市。
“我在苹果工作时,我们开发了iPad,它的灵感来自《星际迷航》和其他电影中的未来世界,”Velastegui说,并补充道,“机器人技术激发了我们的想象力。”
这番话反映了机器人技术不仅仅是工程问题,更是一次技术与科幻梦想的结合。它触动了人类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和探索,成为当今科技行业中的一大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