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街上,突然发现原本畅通的道路被封闭了,伴随着阵阵刺耳的电钻声,不少人曾被道路施工带来的问题所困扰。目前,我国市政供排水管道总长度已超过200万公里,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地下网络。为了维修这些深埋地下的管网,必须先封闭道路,挖开地面,一点一点排查损坏情况。然而,定位微小的病灶如同大海捞针,施工噪声和交通堵塞也带来了不少问题。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工程师们采用微型机器人进入管道内部进行“无创”诊断。这些机器人体积小巧,与遥控玩具车相当,配备了各种高科技元件,能在复杂黑暗的环境中进行检测。维修人员可以根据机器人传回的数据,迅速找到问题所在,避免盲目挖掘。
接下来,让我们跟随“地道侦察兵”深入地下,了解它们的独特工作方式。
管道机器人集成了感应器、照明、摄像头、通信模块、驱动器和电池等元件。它们的“腿”设计得非常巧妙,能够应对管道中的复杂地形。这些机器人不仅能探测管道内部的情况,还能利用有限的电力和算力在复杂环境中行动自如。机器人设计灵感来源于秀丽隐杆线虫,后者仅有302个神经元细胞,但能通过感知环境变化来定位食物。同样,机器人仅需少量计算资源就能运行自动控制算法,摄像头和红外传感器负责采集外部环境信号,并进行简单分析,然后传输给内部传感器,传感器根据信号变化指挥驱动轮进行相应动作,如直行、转向和避障等。
随着机器人深入地下,光线逐渐变暗,依靠卫星定位变得不可行。机器人需要自行绘制地图,并确定自己的位置。通过视觉里程计技术,机器人在行进过程中拍摄一系列图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特征点进行分析。这些特征点不仅包括几何特征,还包括像素强度较高的点。通过不同视角的图像,机器人可以计算出“深度”,即距离,从而尽可能还原现场情况。这样绘制出的管网线路图,既为机器人自身提供了导航,也为地面上的操作员提供了地形参考,使得后续维修更加精准。
机器人还利用超声波信号进行“听声辨位”。它们发出超声波信号,监听回声。超声波信号在管道缺损或堵塞处会发生反射或散射,机器人通过分析回声信号,可以识别出问题所在,例如堵塞、泄漏、裂口、腐蚀或孔洞等。此外,机器人还会在检测点附近进行多次测量,以精确定位问题位置。超声波可以从多个方向和角度探测,不受遮挡物影响,实现无损检测。除了超声波,机器人还可以使用水听器或加速度计直接测量噪声信号,从而进一步确认问题所在。
微型机器人的加入,使得我们可以主动监测管网状态,早发现、早修复,避免被动式的“亡羊补牢”。零破坏的诊断大大减少了地面开挖,使我们有望摆脱烦人的噪声。除了给排水管道,这些机器人还可以应用于天然气管道、配电线路等设施。预计在未来三到四年内,这些机器人将正式投入使用,为管道行业提供宝贵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