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有情感的机器人,科幻作品中已经塑造了许多令人动容的形象。最近的例子就是电影《流浪地球》中的MOSS,尽管它常常说出“让人类永远保持理智,确实是一种奢求”这样的台词,但它始终忠实陪伴在主角刘培强的身边,直至故事的终点。
然而,回到现实世界,提高机器人的“情商”仍然是科学家们面临的重要课题。在中国科协发布的2024年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中,“情智兼备数字人与机器人的研究”被列为十大前沿科学问题之一。那么,目前数字人和机器人的“情商”水平如何?科学家们心中的理想数字人和机器人又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采访了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情感计算与理解专业委员会常委、清华大学副教授高跃,以下内容根据他的讲述整理:
“情智兼备数字人与机器人的研究”是我们图像图形学学会情感计算专委会的集体智慧结晶,也是近年来我们众多同事共同努力探讨的关键科学问题。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像AlphaGo这样的技术已经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突破,近两年,具身智能等技术也在迅速发展,推动了决策和智能化处理的进步。
我们需要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与外界的人、物、事之间存在着丰富的情感交流。因此,让这些技术在具备智能化的同时,也能兼顾情绪化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
理想状态下,情智兼备的数字人和机器人应该是什么样子?数字人主要在虚拟空间中进行仿真模拟,拥有更多的设计空间,能够模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难以见到或更为复杂的情景。而机器人则更多在现实空间中出现,可以与我们进行行为甚至肢体上的互动,这带来了更多挑战。
从应用角度来看,数字人和机器人都在向着我们期待的应用场景不断发展。例如,我们已经在互联网平台上看到许多数字人,它们能够播报新闻或讲述有趣的事情。几年前,这些数字人可能只会机械地张嘴说话,但如今,许多数字人已经能够表现出丰富的情绪化表情和动作。
与此同时,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中也出现了许多自动化机器人,如工厂里的机器人和制作咖啡的机器人。然而,它们与我们之间的互动仍然较为机械化,仅仅执行简单的指令和反馈。然而,人类与外界的交往需要更多的情感互动,希望机器人能够更好地融入我们的生活。例如,我们希望机器人不仅能够完成任务,还能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伙伴,能够在我们不开心时安慰我们,在我们开心时陪伴我们。
如何评估数字人和机器人的“情商”?这也是当前学术界非常关注的问题。虽然我们已经能够在不同任务下设计出智能化水平的评测指标,但对于情感或情绪的量化评估,目前仍存在难度。例如,我们可以通过面部表情判断情绪,但更通用和全面的分析模型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情智兼备”的难点在于,数字人和机器人不仅要具备外表的真实性,还要能够准确地表达和判断情绪。要实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更底层的角度理解人类的情绪及其表现机制。这不仅需要让数字人和机器人学会根据外界信号分析人类的情感并做出判断,还需要从人的大脑本身出发,理解不同场景下情绪的变化和影响。例如,对于患有抑郁症或孤独症的儿童,他们的情绪状态与普通人有所不同,理解和认知这些差异至关重要。
我们希望机器人和数字人能够从情感和智力两方面无限接近人类。这需要不断提升对人类情感认知能力的理解,同时也需要新技术的支持,使这些数字人和机器人的能力进一步增强。这两条路径需要齐头并进,以实现最终目标。
未来,要实现数字人和机器人与人类的情感交互,确实面临不少挑战。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个性化需求难以统一。例如,同一个笑话在现场观众中的反应各有不同,很难将相同的笑话机械地复述多次来收集反馈。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针对外界反应给予实时反馈并调整,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首先,需要更丰富的数据支持。近年来,关注情感计算的研究者越来越多,数据获取变得更加容易,硬件技术和传感器技术也在快速进步。此外,与情感相关的医学、心理学及脑科学的研究也在迅速发展,这些交叉学科的融合为情感认知与理解提供了重要突破路径。
硬件技术的进步同样重要。数字人可能不需要实体形态,只需在耳机、屏幕等设备中进行交互。但机器人需要解决载体问题,需要在机械、材料、传感器等多个领域取得进展,才能满足各种实际应用场景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