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个!纯电驱拟人奔跑全尺寸人形机器人来了,能以6公里时速稳定奔跑

图灵汇官网

据央视新闻报道,4月27日,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布了全球首个纯电驱动的人形机器人“天工”。这款机器人能够以6公里/小时的速度稳定奔跑,是其自主研发的通用人形机器人母平台,可供行业使用。

“天工”身高163厘米,重量为43千克,配备了多种视觉感知传感器,具备每秒550万亿次运算能力和高精度的惯性测量单元(IMU)和3D视觉传感器,已经解决了基本运动控制问题,成为具身智能场景应用和研究的理想平台。此外,“天工”还配备了高精度的六维力传感器,提供了精确的力量反馈。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表示,“天工”具有开源开放性和兼容扩展性,能够开放调用通信接口,灵活扩展软硬件功能模块,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同时,“天工”采用了一种新型的人形机器人运动技能学习方法——“基于状态记忆的预测型强化模仿学习”,实现了全球首例纯电驱动全尺寸人形机器人的拟人奔跑。这种方法不仅解决了强化学习带来的定位精度差的问题,还解决了模型预测控制方法中的非结构化环境适应性差的问题,实现了更稳健、更拟人、更广泛的运动效果,从而推动了规模化商业应用。

在发布会上,“天工”展示了其强大的适应能力,能够在行走和奔跑时快速、自然地移动,已实现稳定的6公里/小时奔跑速度。在盲视的情况下,“天工”也能平稳通过斜坡和楼梯,应对磕绊、踏空等情况时,步态调整迅速。这些特性充分展示了运动控制方法对各种地形的强大适应性,在未来的开发中将进一步提升其通过能力。

人形机器人的市场参与者

随着AI大模型的发展,人形机器人的热度也在持续上升。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综览》杂志在2024年的开年刊中,将这一年称为“人形机器人元年”。

尽管我们还不知道电动版Atlas的具体AI能力,但波士顿动力早已认识到AI的重要性。其创始人Marc Raibert于2022年8月成立了波士顿动力AI研究院,探索如何在极少甚至没有人类指导的情况下,让机器人完成复杂的任务。

近期,初创企业Figure AI凭借人形机器人与AI的出色结合,引起广泛关注。其发布的展示视频显示,Figure 01可以理解人类口头指令,并执行相应的抓取和放置动作,整个过程流畅自如,极具科幻感。

今年2月,成立不到两年的Figure AI获得了一笔高达6.75亿美元的融资,由微软、英伟达、OpenAI的风投分支以及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共同出资,使其估值达到26亿美元。

作为本轮AI热潮的芯片供应商,英伟达在2月成立了GEAR具身智能实验室,致力于推动大模型等AI技术从虚拟世界向现实世界的应用。在3月的年度GTC开发者大会上,英伟达推出了名为GR00T的人形机器人项目,为制造商提供“通用人形机器人基础模型”,继续加大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投入。

Google Deepmind此前发布了具备“自我完善”能力的“RoboCat”和融合大语言模型能力的VLA模型“RT-2”,推动了机器人智能化的进一步加速,掀起了新一轮的革新浪潮。

除了上述企业,还有其他公司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积极布局,包括特斯拉、由亚马逊支持的初创企业Agility Robotics、OpenAI投资的挪威1X公司以及位于得克萨斯州的Apptronik。

人形机器人的市场前景

在4月17日于美国硅谷圣塔克拉拉会议中心举行的CadenceLIVE Silicon Valley 2024大会上,英伟达CEO黄仁勋与Cadence公司CEO兼总裁阿尼鲁德•迪夫根进行了深入的对话。

在被问及英伟达参与的哪些行业会在短期内或中期让他感到特别兴奋时,黄仁勋表示,他对数据中心/计算、机器人/自动系统和生命科学这三个领域抱有很大兴趣。

谈及机器人/自动系统这一领域时,黄仁勋指出,无论是汽车还是卡车,披萨外卖机器人还是人形关节自连接机器人,这些系统都有很多共性,它们需要大量的传感器,并且功能安全至关重要。设计和验证计算机的方法,要求操作系统必须是特殊类型的系统,这一点非常重要。

他认为,人工智能的应用范围极其广泛,这些系统将与云和数据中心相连,以便进行更新、故障报告和新的情况分析,并下载新模型。“可以说,我对整个自动化系统领域充满热情,这是一个全新的类别。”

黄仁勋还提到,人形机器人的制造成本可能会远低于人们的预期。“既然我们可以买到1万至2万美元的汽车,为什么不能有一台相同价格的人形机器人呢?”他相信,人形机器人在未来将比人类更灵活、更多功能,能够在为人类设计的环境中表现出色。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自央视新闻、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李孟林 兰素英)

本文来源: 图灵汇 文章作者: 爱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