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1月至11月,我国工业机器人总产量为387605套,同比减少了2.8%。这一数据反映出市场需求低于预期,引发了部分机构对工业机器人行业前景的担忧。
过去十年,我国工业机器人装机量一直位居世界第一,但短期内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未来的增长前景仍不确定。
珞石机器人副总裁王皓先生在2023年第四届中国机器人行业年会上的发言揭示了当前市场的实际情况:“尽管机器人行业仍在增长,但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客户不仅关注产品的质量和价格,还要求优质的服务。单一的机器替代人力或简单的自动化已经无法满足多品种、小批量、灵活换产、操作简便等多样化需求,行业已进入一个综合全面要求的新阶段。”
那么,国产工业机器人在新阶段有哪些发展机遇?如何超越进口品牌?珞石机器人在年会上分享了新阶段的市场特点,并结合自身经验,分析了国产品牌的竞争优势。
新行业增长预期
王皓认为,国产机器人企业下一阶段的增长关键在于紧跟国家战略。他指出,增量机会主要来源于国家重点发展的制造产业,因为机器人是推动这些产业发展的重要工具。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数据,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2022年市场规模达到87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45%。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约为30万台,2011年至2022年的复合增长率为26%,远高于全球12%的平均增长率。然而,工业机器人主要应用于消费电子、汽车、金属制品等领域。
目前,珞石在3C电子领域,如手机生产线和电极加工中实现了柔性协作机器人和复合机器人的批量应用。在汽车零部件领域,珞石在发动机螺栓拧紧、变速箱装配、车门把手打磨等多个场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同时,珞石注意到,随着新能源行业的兴起,锂电和光伏行业中的机器人应用比例较低,但增长迅速。为此,珞石自2020年起加大了在光伏、锂电、商用等领域的投入,并通过深度工艺创新,与一些头部客户建立了合作关系。
产品多元化的优势
工业机器人虽然技术成熟,但缺乏灵活性,无法满足现代制造业对柔性生产的需求。珞石作为少数同时具备工业和协作机器人的企业之一,能够提供从中小负载到大负载的多样化产品组合,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王皓表示,许多客户因为信任珞石的整体产品线而选择其产品,例如富士康、比亚迪、中铁十四局等。客户通常先从小负载机器人开始合作,逐渐信任后选择更大负载的机器人。此外,许多客户在生产线上同时使用珞石的工业和协作机器人。
王皓认为,客户选择珞石的原因不仅在于产品的多样性,还在于其在细分行业中的独特解决方案,能够解决关键问题并带来经济效益。国产中大型机器人在稳定性和精度方面已与进口产品相当,但在性价比上有明显优势,这为国产机器人替代进口提供了基础。
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王皓提到,近年来,机器人行业经历了自动化、信息化、整体智能化的发展阶段,现在进入了重视人机协作的时代。部分客户要求制造业升级,既需要机器人解放重复劳动,又要能与人协作,不造成伤害,并保持良好的协作节奏。
珞石的多款产品能够满足复杂的客户需求,这与其平台化产品战略密不可分。基于统一的机器人控制平台,珞石的两条产品线都能很好地满足应用场景需求,同时性能也在同步提升,达到了高速、精准、安全、柔顺、协同和开放的标准。
此外,珞石通过自主研发掌握了核心技术,并建立了自主设计标准,零部件国产化率高达98%以上。研发过程中,珞石会详细分析机器人的各项需求,并将其数字化设计,确保产品的可靠性和技术成熟度。
结语与未来展望
尽管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对工业机器人行业提出了挑战,但国家依然大力支持这一领域的发展,政策频繁出台,市场前景乐观。根据《“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到2025年,我国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将实现翻番,达到每万名员工500台左右。
虽然全面且大规模的产能扩张面临困难,但随着经济复苏和制造业转型的深化,具有易用性、智能化、高生产效率和安全性,并便于管理的机器人将更受欢迎。终端企业不仅要求通用产品,还希望机器人能集成工艺控制和工艺包,助力企业在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中注入新动能。
因此,国产机器人企业必须适应这种新趋势,满足产业升级需求,才能在全球市场中与国外巨头竞争,成为世界级的工业机器人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