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内机器人行业的领头羊,上海新时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尝试一种独特的方法来应用机器人技术。在他们的机器人工厂中,已经实现了一条生产线完全由机器人制造机器人,这项成就使其成为了上海市首批标杆性智能工厂之一。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为机器人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新时达电气的实践展示了上海企业在适应新技术趋势方面的积极探索,同时也为智能制造的潜力释放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
有序运作的“机械工人”
步入新时达电气位于嘉定区的机器人生产车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浓厚的科技氛围。在流水线上,多个机器人协同工作,将各种组件组装成完整的机器人。在相邻的仓储物流区域,根据生产需求,环形分拣仓内的机器人能够自动从货架上取下所需零件,并交给物流机器人,由后者将其运送至相应工位。在另一个区域内,新下线的机器人会按照预设的动作进行自我检测,确保产品质量。
这个占地约两万平方米的车间显得十分繁忙,但实际操作人员并不多。据新时达电气总裁办主任张镇奎介绍,工厂内共有三条生产线,其中两条仍需人工参与,而另一条则致力于通过机器人制造机器人。自2020年投产以来,该工厂已取得显著成果。借助自动化技术,车间的年设计产能达到1万台,但用工人数却减少了80%,单位面积产出效率提高了30%以上。
机器人取代人工不仅提高了生产速度,更重要的是保证了产品质量的一致性。机器人在工作过程中严格按照设定参数执行任务,不会出现人为波动,因此产品性能更加稳定。新时达电气的机器人产品,其出厂合格率显著提升,这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十年磨一剑的转型之路
新时达电气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最初专注于电梯控制系统的研发和制造,成为该领域的领军企业。2010年,公司成功上市,并开始涉足机器人和智能制造领域,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核心技术的研发,最终成为国内该行业的佼佼者。
新时达电气的转型可谓前瞻性十足。张镇奎表示,随着年轻一代逐渐远离制造业,企业面临着招工难和用工成本高的问题。早在十多年前,新时达电气就意识到发展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技术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新时达电气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在运动控制技术方面的深厚积淀,这为其在机器人领域的扩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自2010年以来,公司在研发方面累计投入超过20亿元,形成了大量的专利和技术储备。目前,公司拥有超过1000名研发人员,约占总员工数的40%。其机器人产品已在汽车、新能源、消费电子、金属加工等多个行业中广泛应用,并成为富士康、海尔等“工业4.0”标杆工厂的重要合作伙伴。
在此过程中,新时达电气自然地将机器人技术和智能制造应用于自身的工厂。事实上,在电梯业务板块,公司也深入应用了自主研发的智能制造技术,使电梯控制系统的工厂同样被评为上海市级智能工厂。
智能制造助力产业升级
考察新时达电气的智能工厂,一个重要的角度是超越“解放人力”和“机器造人”的范畴,从更宏观的角度审视智能制造对制造业的深远影响和巨大价值。
新时达电气不仅仅是一家机器人制造商。在过去十年间,公司在智能制造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信息、控制、驱动、执行等——进行了全面布局,并与众多上下游合作伙伴共同构建产业生态系统。
新时达电气在发展智能制造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三不”原则:不在落后工艺基础上搞自动化,不在落后管理基础上搞信息化,不在不具备网络化、数字化的基础上搞智能化。
张镇奎解释说,要充分发挥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的潜力,企业不仅要推进生产线的自动化,还要同步实现企业运营和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为此,新时达电气在自家工厂内打通了信息孤岛,以数据为核心,将各个部门和上下游企业连接起来。客户下单后,系统会自动根据订单安排生产、采购和库存,并将市场反馈与生产过程中的数据结合,指导研发和制造,从而形成闭环。所有这些实践和经验,加上长期的技术积累,汇聚成了智能制造的整体化能力,不仅使新时达电气的机器人工厂成为上海市级标杆,也让其成为一家优秀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提供商。
通过全流程的智能制造,新时达电气为客户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价值,也孕育出了新的商业机会。例如,某客户原本只是希望通过引入机器人提高自动化水平,但在投产后发现,智能制造能够敏捷应对市场变化,从而每年减少数亿元的库存。另一家工厂因“机械工人”的稳定表现,每年的售后维护成本降低了三分之二。此外,由于制造流程实现了数字化,一家化工行业的客户正计划与新时达电气合作,利用制造大数据进一步优化生产工艺。
当前,中国正处于机器人发展的黄金时期。作为行业领导者,新时达电气希望抓住这一机遇。张镇奎认为,凭借高质量的技术和产品,以及对产业链的深刻理解和周到的服务,本土机器人企业完全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并在未来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