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到最早的机器人概念,可以回溯到公元前8世纪的古希腊史诗《伊利亚特》,其中描述了工匠之神赫菲斯托斯用黄金打造了一批机械女仆。这些女仆不仅能够思考和说话,还能进行各种手工操作。
虽然这些描述是虚构的,但它们揭示了一个基本的事实:机器人自诞生之日起就被视为人类的理想助手。它们的能力无限,且不知疲倦。特别是在工业领域,机器人技术经历了近百年的演变。从最初的简单搬运机器人,到如今具备视觉和信息处理功能的智能机器人,其发展历程十分迅速。
然而,工业机器人在发展中也面临着伦理压力,直到最近才找到了解决方案。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名为unimate,它只是一个巨大的机械臂,主要用于搬运工作。尽管unimate最初并未引起广泛关注,但在通用汽车公司将其应用到生产线后,人们逐渐认识到其价值。unimate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解决了高温作业的问题。通用汽车随后购买了更多这样的机器人,并将其应用于焊接、喷漆、组装等多种生产环节。这一举措使得生产线实现了全面自动化。
unimate也因此成为了一个全民热议的话题。在一次电视节目中,unimate展示了发高尔夫球、倒啤酒、挥舞指挥棒和拉手风琴等技能,引起了观众的极大兴趣。随后,带有动态视觉的第二代工业机器人问世,它们能够在复杂环境中识别并完成特定任务。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工业机器人也开始引发一系列伦理和社会问题。
例如,有些人担心机器人会导致大规模失业。据《纽约时报》报道,每增加一个机器人,可能会导致六个工作岗位的消失。此外,一些安全事故也让人们对工业机器人的安全性产生质疑。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和德国都曾发生过机器人致人死亡的事件,这加剧了人们的担忧。
尽管如此,智能机器人时代的到来仍然不可避免。在极端环境下,如核聚变反应堆和飞机制造车间,工业机器人展现出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国商飞,联想晨星工业机器人通过AR眼镜与操作员互动,实现高效喷涂。这款机器人不仅能够自动检测喷涂质量,还能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完成重复性任务。
联想晨星工业机器人采用了独特的“手—脚—大脑”结构,使其具备强大的自主能力和安全性。这种设计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还减少了人为错误和潜在风险。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工业机器人将继续在各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并为未来的生产模式带来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