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自家的机器人,王世全滔滔不绝。这款机器人不仅能够模拟人类行为,甚至能够在某些方面超越人类。它不仅能动态跟踪并捕捉鱼类,还能将衣物整齐地折叠成豆腐块形状。此外,它还能精确地定位穴位,模仿人的手法进行推拿和理疗。
王世全现年35岁,是上海非夕科技的联合创始人兼CEO。该公司专注于开发能够完成精细任务的机器人。“目前大多数生产线上的机器人在需要较高自主适应能力的任务上仍存在局限,主要是因为它们只能按照固定轨迹运行,缺乏灵活性。”王世全解释道,“人类作业主要依靠手感调整,辅以视觉引导。将这些原理应用到机器人身上,可以创造出更加智能的机器人。”
这类机器人拥有类似人类的记忆功能和小脑反射,能够不断学习,被称为自适应机器人。秉持“用以人为本的技术,使工作更具创造力,让生活更幸福”的理念,王世全带领非夕科技开发了多款世界级智能自适应机器人。
在斯坦福,创造“理想型”机器人
非夕科技创立于斯坦福大学的机器人实验室。创始人王世全自小对机器人自动化充满兴趣,他在浙江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后,前往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这里遇到了非夕科技的联合创始人和首席科学家。
2015年,王世全和他的同学们在实验室开展与机器人相关的研究。他们希望机器人能够执行多种任务,例如站在凳子上扶住书柜的同时,另一只手还能擦玻璃。这项研究涉及到力控技术,即为机器人增加触觉,使其能像人手一样感知物体并进行反馈。
在完成项目的进程中,他们发现市面上的机器人使用起来非常不便。王世全说:“我们意识到如何更好地控制力,解决这些问题的核心障碍是没有好的力矩传感器。尽管我们可以在实验室中进行数学分析和力控仿真,但在市场上却找不到合适的产品。”
于是,他们决定自行设计,团队成员在白板前进行了多次头脑风暴。2016年,他们成功设计出了初代样机,让机器人具备了类似人类的感知能力,即使是细微的力变化也能被感知。随后,他们开始逐步完善自己的理想机器人。
经过数年的产品迭代和优化,2019年,在德国汉诺威工业展上,王世全展示了他们研发的第一款自适应机器人,立即引起了全球的关注。“从那时起,我们跳出了传统机器人技术的限制,从手臂设计到软硬件都进行了创新和突破,逐渐走出了仿人化的道路。”
在上海,打造世界级产品
王世全认为,非夕科技将总部设在上海是理所当然的选择。上海作为中国乃至全球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创业城市之一,拥有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资源,使得创业者更容易获得资金、人才、合作伙伴和客户,从而提高商业成功的可能性。
此外,上海政府的支持也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帮助。“我们在创业过程中享受了许多政策支持,创业初期就获得了上海市经信委的人工智能专项资金资助以及上海市闵行区的海创团队政策支持。这些都是雪中送炭,给予了我们极大的帮助。除此之外,上海还提供了许多税收和租金上的优惠政策。”
几年来,非夕科技发展迅速,已提交近三百项国内外专利申请。2022年6月完成B+轮融资,市场估值超过10亿美元,成为智能机器人领域的独角兽企业。2023年初,非夕科技发布了全球首款自适应并联机器人——玄晖Moonlight,这款机器人被誉为细分领域的专家,可以根据力反馈实时调整,适应不同操作环境,广泛应用于各种场景。
“科技创新使得机器人能够胜任更多重复、枯燥且有害的工作。”王世全表示,这种仿人机器人技术在各行各业都有广泛应用。例如,打磨抛光是一项制造业中不可或缺的基础工序,由于工艺难度高且工作环境恶劣,难以实现自动化。非夕科技通过大量的客户需求和项目实践,设计出了具有力觉学习能力的自适应机器人,可以高效完成打磨抛光任务。
除了工业领域,非夕科技的机器人还在其他行业中广泛应用。王世全举例说,他们曾开发过一种专门用于切肉的解决方案,机器人通过视觉AI识别肉块大小,规划出切割次数,切出的肉块大小误差不超过三克,完全符合人的切割效率。
“这个应用非常有趣,因为每个肉块的形状都不相同,机器人需要通过视觉判断,并依靠手感快速切割,要有迅速的反应能力。”王世全说,他们还与新加坡的一些诊所合作,打造了高品质的自动化理疗,效果显著。机器人会通过AI视觉识别人体和背部脊椎位置,通过手指感知肌肉松紧程度,找准穴位,完成整个疗程。
王世全表示,未来公司将继续坚持仿人化设计,探索更开放和复杂的应用场景,计划涉足制造、农业、医疗、服务和科研等多个领域,打造世界级的智能自适应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