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亿元打水漂,西门子暂停这一手术机器人业务 | 焦点分析

图灵汇官网

北京时间5月11日,西门子在季度财报沟通会上宣布,将结束旗下血管介入机器人Corindus用于心脏病PCI手术。西门子高管表示,Corindus机器人在心脏病手术中并未达到预期效果,未来将转向神经外科手术,但神经介入领域商业化还需数年时间。此前,该产品已被调整为“研发型项目”。

2019年,西门子以11亿美元现金收购了介入机器人公司Corindus。该公司旗下的CorPath是商业化较为成功的血管介入机器人之一。据报道,CorPath GRX机器人系统的售价约为65万美元,一次性手术盒的价格约为670美元(约合4000元人民币)。在中国市场的定价预计超过800-900万元人民币,手术盒的价格可能超过万元。

此次暂停Corindus的心脏病业务将导致西门子损失3.62亿美元(约合25亿元人民币)。此举在国内医疗器械投资圈引起了广泛关注,有投资人认为这对其他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

长期以来,外资巨头一直是创新医疗器械和原研药物推广的“领头羊”,承担着学术推广、市场教育等工作。早在2021年初,西门子CorPath已在海南博鳌开展了机器人辅助下的冠脉支架手术。西门子此次停止CorPath在心脏病领域的业务,对国内血管介入机器人企业的融资和业务发展也将产生一定影响。

目前,国内多家企业涉足血管介入机器人领域,包括微创医疗机器人与法国Robocath共同成立的合资公司、爱博医疗、易度医疗、唯迈医疗、睿心医疗、歌锐科技等,其中多家企业将冠心病及心脏PCI手术作为主要应用场景。

为何突然叫停?

据了解,西门子突然叫停CorPath在心脏病领域的应用,并无先兆。事件发生后,业内人士对其原因进行了探讨,普遍认为主要原因是CorPath的产品力存在缺陷,但血管介入机器人赛道依然具有发展潜力。

一位血管介入机器人企业的CTO林锐表示,西门子的产品之所以未能取得预期成功,是因为CorPath没有持续更新迭代,未深入满足临床医生的需求。CorPath GRX于2017年获得美国FDA和欧洲CE的批准上市,2019年被西门子收购,但此后西门子并未持续投入技术研发。

爱博医疗联合创始人任文永也表达了相似观点:西门子收购CorPath后,没有持续投入产品研发,急于将产品推向市场,高层发现短期内对公司财务报表影响较大,因此决定暂停市场推广,继续研发改进产品。

作为血管介入机器人的先驱,CorPath能够实现术中导管、导丝、球囊、支架的基本放置操作,但林锐认为其在以下三个方面未能满足医生需求:

  1. 复杂术式的支持:CorPath只能实现单一导丝、单一器械的操作,对于复杂术式如冠脉分叉病变、多支病变、CTO(慢性闭塞性病变)等,操作能力有限。

  2. 缺乏力反馈:医生在使用手术机器人操作时,需要通过导丝、导管的力反馈来精确控制操作,但CorPath并不具备此功能。

  3. 软件层面不够智能:手术的实施固然重要,但手术治疗的决策更为关键。西门子的产品在手术规划和导航方面缺乏智能软件支持,未能充分发挥血管介入机器人的潜力。

任文永则从“可拓展性”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西门子的在售产品只能完成PCI手术的一部分环节,无法实现全流程手术的辅助,因此将其转为研发项目也是合理的。”

真假临床需求

泛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主要包括冠脉PCI手术、神经介入手术和外周血管介入手术。CorPath此次关停心脏病业务引发了业内对血管介入机器人在冠脉PCI手术中的刚需程度的不同声音。

医疗器械投资人张均认为,当前PCI手术已下沉至二级医院,术式成熟,医生经验丰富,使用手术机器人的必要性值得商榷。例如,达芬奇腔镜手术机器人和Mako关节手术机器人解决的是普通医生难以完成的问题。

上海某三甲军队医院胸心外科医生王聪也持类似观点,认为血管介入机器人用于PCI手术的性价比不高。首先,血管介入机器人主要用于穿刺之后,沿血管到达靶位置,穿刺这一步还是由医生完成,机器人控制风险的能力有限。此外,医生在熟练操作下,导丝到达靶位置只需几秒钟,使用机器人显得有些“杀鸡用牛刀”。

然而,睿心医疗联合创始人兼CTO马骏认为这些观点有待商榷。他认为应从系统层面剖析临床需求。如果医生一天要做十几台手术,且包含复杂术式,需要全程着铅衣、在X光辐射下连续手术,那么身体疲劳和精神集中度的下降会影响手术质量。而有了手术机器人的辅助,医生可以在导管室外免受辐射,更加专注地进行手术,且对导丝导管等器械的控制也更加精准、稳定。

此外,国内各级医院的医生水平参差不齐,通过手术机器人可以缩小不同术者的水平差距,提高冠脉PCI手术的整体质量。目前,睿心医疗的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正在进行多中心临床试验。

除了临床痛点的探讨,经济账也是行业内关注的重点。西门子CorPath在国内的定价可能超过800-900万元人民币,成本较高。2022年国家医保局出台的“针对手术机器人、3D打印等辅助操作价格及相关政策”征求意见稿指出,手术机器人在导航定位功能方面的加收比例最高不超过40%,按每次2000元封顶。若以2000元/例手术封顶计算,对于系统价格近千万的CorPath而言,医院引进后收回成本的周期将很长。对此,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在冠脉PCI手术中,血管介入机器人具有治疗部分的功能,而非仅仅是导航,收费标准应高于2000元/例。

“很多省市的DRGs对于PCI手术的价格治疗总包约为5万元人民币。现在冠脉支架的价格已降至千元以内,但IVUS、OCT等价格仍上万元,我认为一例血管介入手术的价格应在5000-10000元之间,对患者和医院来说是可接受的。”上述业内人士对36氪表示。

神经介入或是未来方向

西门子关停CorPath心脏病业务后,将其转为研发项目,继续开发神经介入领域的应用。

医疗器械投资人张均认为,相比将血管介入机器人用于标准、成熟的冠脉介入PCI手术,他更看好神经介入手术的应用。因为脑部血管复杂,植入弹簧圈或密网支架等耗材时,可用血管介入机器人进行辅助,定位更加精准;神经介入手术的标准化程度较低,医生的学习曲线较长,低级别医院现阶段不具备开展神经介入手术的条件,血管介入机器人可以辅助医生开展手术。

“我认为血管介入机器人的主战场还是在神经科,外周介入可以铺一铺,但外周手术很少涉及支架植入,主要采用抽吸、消融、球囊等手段,应用场景相对有限。”张均表示。

林锐也认为神经血管是血管介入机器人未来的临床应用方向,但他所在的企业仍将冠脉PCI手术作为临床应用的首站。林锐分析道,现阶段神经介入手术量远低于血管介入手术。PCI手术每年有150万例,未来两年可能增至200万例;而神经介入手术仅30万例,且涉及大量非标准化术式。神经血管介入手术复杂,用到的支架类型多样,神经血管较细、脆,给神经血管介入机器人的研发带来很大挑战。

此外,当前一些开发神经血管介入机器人的友商,仍集中在造影层面,尚未达到治疗阶段。“由于术式非标、数据多元,很难做到对多种术式的支持,现阶段只能做到造影,而造影对整个治疗的价值相对有限。”林锐表示。

神经介入手术量相对较小,每种治疗术式可能仅有几万例,属于小而差异化的细分市场。而冠脉PCI手术标准化程度高,通用性强,血管介入机器人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和商业价值。可以说,神经血管介入机器人还处于早期阶段,临床和商业价值潜力还需进一步验证。

冠脉支架集采后,2021、2022年国内血管介入机器人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多家企业如爱博、奥鹏、唯迈等在资本市场获得融资。此次西门子停止CorPath心脏病业务,对技术跟随者而言无疑是一个冲击,各家企业的技术是否具备“可拓展性”,除了在相对简单的冠脉手术中验证能力外,能否拓展用于神经介入和外周血管介入,也将影响资本市场的投资决策。

本文来源: 图灵汇 文章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