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科技企业、互联网巨头和汽车制造商纷纷加快步伐,投入到人形机器人这一新兴领域。未来谁能在这场竞赛中脱颖而出,时间与市场将会揭晓答案。毋庸置疑,要想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占据优势地位,企业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内在实力。
攀登高峰方能傲视群雄,攻克最复杂的技术难题,才能实现跨越式的进步。人形机器人研发的难度一直被认为是业内最高的。人形机器人(又称仿生人或安卓机器人),是一种具备人类外观和行为能力的机器人,尤其是那些拥有与人类相似身体构造的类型。由于涉及机械、电子、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传感器技术和控制技术等众多领域,人形机器人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苏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孙立宁认为,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擎天柱(Optimus)的发布引发了全球对于人形机器人的广泛关注。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仿生机器人对于上游的基础材料和核心零部件、中游的机器人本体以及下游的应用市场都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有望引发新一轮的产业革命。
“人形机器人具有人性化、智能化和个性化的特点,将成为机器人产业的新发展方向。” 创泽智能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庆民表示,它融合了多项技术,能够满足人们对“机器人”概念的各种期待,特别是在智能制造、智慧教育、智慧医疗和智慧养老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机器人是否必须是人形呢?有专家指出,机器人的人形设计应根据具体应用场景来定。例如,在服务行业如医疗和旅游中,一个外观粗糙的机器人可能会让人产生排斥感;而在制造业生产线上,一个高仿真的机器人可能显得有些浪费资源。因此,机器人是否需要模仿人类形态取决于其服务对象的需求。李庆民表示,他们正致力于基于元宇宙机器人操作系统的研发,暂时不打算在现有的产品设计中过多强调仿人形。
业界人士认为,人形机器人在硬件设计、驱动器性能和运动控制等方面有着较高的技术要求,这些技术很容易转化为其他自动化领域,如工业机械臂和四足机器人等。乐聚(深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的研发副总裁吴雨璁认为,设计成人形是为了更好地适应人类社会的工作环境,从而满足特定的工作需求。例如,如果机器人只安装轮子而不具备行走功能,那么所有的应用场景都需要进行改造,以适应这种设计。
大连蒂艾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裁李博阳指出,无论是AI技术还是机器人技术,最终目的都是为了造福人类、回馈社会。随着AI技术的进步,其首要任务是将其应用于真实世界。如果要更好地服务于真实世界,所有技术都需要一个载体来承载并运用这些AI能力。李博阳认为,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形态,是承载所有AI能力的终极形式。
中国的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2023年,中国的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200亿元。李庆民认为,国内在人机交互、机器视觉和运动控制等方面已取得显著进展,产业链也更加完善,形成了从顶层设计、核心技术研发到终端应用落地的全链条闭环。然而,在软件应用方面,中国的人形机器人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是在智能算法方面。
人形服务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如运动控制、视觉感知和人机交互等。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扩大,通过市场化推动,中国在未来几年内研发出超越欧美水平的产品是完全有可能的。
自2016年成立以来,乐聚机器人专注于机器人核心技术研究、智能机器人产品研发和生产,现已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硬件和控制系统,掌握了机器人整体结构设计、核心部件制造、人工智能算法、操作系统等一系列先进技术。乐聚机器人的技术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EX机器人认为,未来人形服务机器人要想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一个与人类高度相似的外貌将有助于其融入人类社会。EX机器人在软件、硬件和软硬件协同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旨在实现超仿真效果。
目前制约人形机器人广泛应用的主要因素是智能化程度和成本。智能化程度越高,成本越低,人形机器人在服务和工业领域的应用潜力越大。此外,技术整合和商业化进程也是阻碍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柔性电子技术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电子皮肤、电子鼻、电子眼、人工喉和人工肌肉等新技术不断涌现,不仅提升了人形机器人的灵活性,还能使其更好地感知外界刺激。为了实现逼真的效果,EX机器人购置了全套工业级3D设备,并采用先进的制造工艺,使机器人具备接近人类肌肤的质感和性能。
“ChatGPT的火爆标志着人工智能从弱人工智能迈向强人工智能,将成为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生产力提升的重要驱动力。” 李庆民表示,公司将加强与新兴技术的融合,提高机器人的智能交互能力和自然语言处理能力,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全球科技企业、互联网巨头和汽车制造商纷纷加速布局,涌入人形机器人赛道。未来谁能在这场竞赛中脱颖而出,时间与市场将会给出答案。毋庸置疑,任何一家人形机器人企业若要在竞争中胜出,都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