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日,特斯拉在美国加州帕罗奥图举办的2022 AI Day活动上发布了人形机器人原型机“Optimus(擎天柱)”。这一事件标志着人形机器人技术正逐步走向成熟。
早在2021年8月,马斯克就在“人工智能日”活动中宣布了制造人形机器人的计划。此后,他多次在社交媒体和公开场合提及这款机器人。特斯拉Optimus的问世,不仅引发了广泛关注,还成为了机器人制造领域的新标杆。
Optimus身高约为1.73米,体重约57公斤,头部配备显示屏,用于展示信息。它集成了特斯拉的人工智能软件和车机芯片,采用了FSD自动驾驶芯片作为计算核心。此外,Optimus还配备了Autopilot摄像头作为视觉传感器,并搭载了40个机电传动器,用于实现行走、搬运等功能。未来,Optimus有望支持烹饪、园艺等多种任务,并配备高效的电池和制动器,实现长时间运行。
尽管特斯拉Optimus并非首款人形机器人,但它却是商业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从1972年起,全球多家科技公司和高校一直在探索人形机器人的可能性。例如,波士顿动力的Atlas机器人、软银的Pepper、亚马逊投资的Agility Robotics公司的Digit、英国Engineered Arts的Ameca等,都是这一领域的重要里程碑。
然而,服务机器人的商业化进程仍面临诸多挑战,如高昂的成本、技术瓶颈、应用场景不足等问题。本田的Asimo机器人、软银的Pepper机器人已停产,波士顿动力公司也经历了多次收购。国内的优必选Walker X、小米CyberOne等项目也在不断探索中。
特斯拉Optimus的发布,为这一领域带来了新的希望。特斯拉利用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技术积累,有望大幅降低Optimus的成本。马斯克预计,Optimus的量产成本有望降至25000美元左右。
根据2022年世界机器人大会发布的《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22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513亿美元,其中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为195亿美元,服务机器人为217亿美元,特种机器人超过100亿美元。预计到2024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突破650亿美元。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到2035年,中国机器人产业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中国在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上下游均有显著进展。上游企业如中大力德、巨轮智能、禾川科技等,在电机、减速器、控制器等方面技术领先。中大力德的小型和微型减速电机在国内市场占据重要地位,精密减速器实现了技术与产能的突破。秦川机床则专注于高端数控装备、智能制造技术和核心零部件的研发与生产。埃斯顿作为国产工业机器人龙头企业,业务覆盖了从智能装备核心部件到机器人集成应用的全产业链。
尽管人形机器人商业化之路仍充满挑战,但特斯拉Optimus的发布无疑为这一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进一步降低,人形机器人将在更多场景中得到广泛应用,从而推动整个机器人产业链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