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自动驾驶行业经历了一次严峻的挑战。同年10月,原本计划与福特和大众汽车合作的自动驾驶公司Argo宣告破产。随后,尽管账面上还有10亿美元资金,专注于无人配送的Nuro宣布将裁员20%,以期延长公司的生存时间。
在已上市的自动驾驶公司中,Aurora和图森未来的股价均大幅下跌,跌幅接近80%。曾经估值超过500亿美元的Mobileye,其上市前估值一度缩水至159亿美元。
这些事件反映出资本市场对自动驾驶技术能否实现商业化持谨慎态度。4月2日,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3)上,地平线创始人兼CEO余凯表示,他认为L3和L4级自动驾驶技术在未来十年内难以实现商业落地。
余凯解释说,ChatGPT能够容忍较高的错误率,例如写一篇发言稿,ChatGPT可以完成大部分工作,即使不够完美,用户也可以进行修改。但自动驾驶不同,尤其是无人驾驶,一旦发生故障可能会危及生命,因此必须追求零容错率。
余凯指出,像Google、Waymo和Cruise这样的公司在L4级无人驾驶技术的商业化方面进展缓慢,甚至出现了裁员的情况。鉴于此,他建议车企应将重点放在NOA(Navigate on Autopilot,自动辅助导航驾驶)技术上。
他认为,从现在到2025年,车企应致力于在合理的价格范围内实现高速公路和环线上的NOA,使其操作流畅,同时也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开发城市NOA,使之达到可用水平。余凯强调,现阶段不需要实现完全的无人驾驶,高级辅助驾驶已经能够为用户创造实际价值。
这一观点在部分车企中得到了共鸣。例如,理想汽车董事长兼CEO李想预测,到2024年,基于大模型和电动汽车技术的城市NOA将推动智能电动车进入真正的智能化阶段。“我认为到那时,中高端车型如果不具备城市NOA功能,将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定。”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也在近期的财报交流会上表示,自动驾驶技术被过度炒作,高级驾驶辅助才是当前切实可行的选择。不过他也提到,虽然高级驾驶辅助有市场需求,但不应对其期望过高。
目前,已有部分车企在NOA领域进行了技术和产品的布局。2022年9月,小鹏汽车在广州推出了城市NOA产品——NGP,成为首个实现高阶智能辅助驾驶在城市场景中量产的汽车品牌。
小鹏汽车的自动驾驶副总裁吴新宙曾指出,大部分用户的用车场景中,城市驾驶占比较高,而高速驾驶比例较低。因此,城市NOA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北汽极狐旗下的极狐阿尔法S HI版也在深圳和上海推出了自家的城市NOA功能。除这两家外,包括蔚来、理想、魏牌和阿维塔在内的多家车企也计划在2023年通过OTA推送城市NOA功能。
据西部证券的一份研究报告预测,从2023年至2025年,搭载NOA功能的车型销量将分别达到70万辆、169万辆和348万辆,其中支持城市NOA功能的车型占比将逐年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城市NOA的推广还得到了政策的支持。2022年11月,工信部与公安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旨在促进符合条件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和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的准入和试点。
通过这些措施,自动驾驶技术有望逐步走向成熟和普及。